imotken通用版|庇古效应

作者: imotken通用版
2024-03-07 23:00:25

庇古效应 - MBA智库百科

庇古效应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庇古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庇古效应(Pigou Effect)

目录

1 庇古效应的概述

2 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的联系

[编辑] 庇古效应的概述

  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

  另外,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

[编辑] 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的联系

  物价水平的变化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影响均衡产出水平的,这种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二战后,这个经济理论被罗斯福政府对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效应因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而失效。

  庇古效应是对凯恩斯效应的补充,与凯恩斯效应合称为实际余额效应。并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的条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难题。

  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5%BA%87%E5%8F%A4%E6%95%88%E5%BA%94"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庇古福利经济学 48页 庇古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54页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讲义 48页 环保庇古手段的绩效评价研究 3页 基于庇古手段的煤炭开采外部性分析 4页 庇古手段中外部成本的定量分析 3页 庇古税设计的投入产出模型 5页 环境友好行为丶信息公开与庇古税研究 5页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5页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39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Cabbage,Dan,Mutou,Tears~,东风,KAER,Tracy. 页面分类: 管理定律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庇古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批发食品软预算约束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1:01,2014年11月25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3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笔记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12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 知乎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笔记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12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 知乎首发于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笔记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笔记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12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理工科的MBA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笔记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第12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12.1 用IS-LM模型解释波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当这些曲线中的一条移动时,经济的短期均衡变动了,国民收入发生了波动。财政政策是如何使IS曲线移动并改变短期均衡的?政府购买的变动考虑政府购买增加\Delta G。凯恩斯交叉中的政府购买乘数告诉我们,在任何给定的利率,财政政策的这一变动都使收入水平增加\Delta G/(1-MPC)。因此,IS曲线向右移动\Delta/(1-MPC)。经济的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政府购买的增加既提高了收入有提高了利率。货币市场上出现的更高的利率又在产品市场上造成后果。当利率上升时,企业削减其投资计划。投资的这种减少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的扩张效应。因此,在IS-LM模型中财政扩张运气的收入增加小于凯恩斯交叉中的收入增加(凯恩斯交叉假设投资是固定的)。IS曲线的水平移动等于凯恩斯交叉中均衡收入的增加。这个量比此处的IS-LM模型中均衡收入的增加量要大。两者之间的差别由更高的利率挤出的投资来解释。收入的变动在IS-LM模型中,税收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与政府购买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税收通过消费影响支出。考虑税收减少\Delta T的情况。这一减税鼓励消费者花费更多,从而增加了计划支出。凯恩斯交叉中的税收乘数告诉我们,在任何给定的利率下,这一政策变动使收入水平提高了\Delta T\times MPC/(1-MPC)。因此,IS曲线向右移动了这一数量。经济的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这一减税既提高了收入有提高了利率。再一次地,由于更高的利率抑制了投资,所以,IS模型中均衡收入的增加小于凯恩斯交叉中均衡收入的增加。货币政策是如何使LM曲线移动并改变短期均衡的?考虑货币供给的增加。M的增加导致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这是因为在短期价格水平P是固定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表明,对于任何给定的收入水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导致了更低的利率。因此,LM曲线向下移动。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提高了收入水平。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人们所持有的货币比他们在现行利率水平相持有的要多。因此,他们开始把额外的货币存入银行或用来购买债券。于是,利率r开始下降,直到人们愿意持有美联储所创造的所有额外货币为止。这将货币市场带到一个新的均衡。更低的利率又在产品市场产生了后果。更低的利率刺激了计划投资,从而增加了计划支出、生产和收入Y。因此,IS-LM模型表明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收入。货币传导机制(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IS-LM模型说明了这一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这刺激了投资,从而扩大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货币政策与财政之间的相互作用一项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另一项政策,这种相互依赖可能会改变一项政策变动的效果。假定国会提高税收。这项政策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根据IS-LM模型,答案取决于美联储对增税如何作出反应。图(a)中,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税收的增加是IS曲线向左移动,收入减少(由于更高的税收减少了消费者的支出),利率下降(由于更低的收入减少了货币需求)。收入的减少表明增税引起了衰退。图(b)中,美联储保持利率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当增税使IS曲线向左移动时,美联储必须减少货币供给,以使利率保持在初始水平。货币供给的这一减少使LM曲线向上移动。利率没有下降,但收入的减少要超过如果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在图(a)中,更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部分抵消了增税的紧缩效应,而在图(b)中,美联储通过保持高利率而加深了衰退。图(c)中,美联储想防止增税引起的收入下降。因此,它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是LM曲线向下移动足够多,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并没有引起衰退,但它确实使利率大幅度下降。虽然收入水平不变,但税收增加和货币扩张的结合确实改变了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更高的税收抑制了消费,更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收入不受影响是因为这两种效应正好相互平衡了。更一般地,当分析一项政策的变动时,我们都必须对它对其他政策的影响作出假设。最合适的假设取决于所处理的情况,以及在经济政策制定它背后的许多政治考虑。IS-LM模型中的冲击我们可以把扰动归为两类:对IS曲线的冲击和对LM曲线的冲击。对IS曲线的冲击是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外生变动。这种需求变动可能产生于投资者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外生的、也许是自我实现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波动。对IS曲线的冲击也可能产生于消费品需求的变动。对LM曲线的冲击产生于货币需求的外生变动。总之,若干种事件可以通过使IS曲线或LM曲线移动而引起经济波动。然而,记住,这种波动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力图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去抵消外生冲击。如果政策制定者反应足够迅速而且足够有技巧的话(必须承认,可能性很小),那么,对IS或LM曲线的冲击并不一定会导致收入或就业的波动。美联储的政策工具是什么——货币供给还是利率?近年来,美联储使用了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银行之间收取的隔夜贷款利率——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美联储降低了利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被解释成”为了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移动和降低均衡利率以达到一个新的更低的利率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指示美联储债券交易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美联储选择使用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对LM曲线的冲击比对IS曲线的冲击更普遍。当美联储以利率为目标时,它通过调整货币供给自动抵消了对LM曲线的冲击,尽管该政策恶化了对IS曲线的冲击产生的影响。如果对LM的冲击是更普遍的类型,那么以利率为目标的政策比以货币供给为目标的政策会产生更高的经济稳定性。12.2 作为总需求理论的IS-LM模型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对于任何给定的货币供给M,更高的价格水平P降低了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P。更低的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是LM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提高了均衡利率并降低了均衡收入水平。在这里,价格水平从P_1上升到P_2,收入从Y_1下降到Y_2。总需求曲线画出了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换言之,当我们变动价格水平和观察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动时,总需求曲线显示了IS-LM模型中产生的均衡点的集合。需求曲线的移动。由于总需求曲线概括了从IS-LM模型中得到的结果,(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使IS曲线或LM曲线移动的事件引起了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于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IS-LM模型中的收入,因此它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类似的,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政府购买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提高了IS-LM模型中的收入,它也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货币供给的减少、政府购买的减少或税收的增加降低了IS-LM模型中收入,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除了价格水平的变动之外,任何改变IS-LM模型中收入的时间都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不仅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且包括对产品市场(IS曲线)的冲击和对货币市场(LM曲线)的冲击。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IS-LM模型中的收入变动代表着沿着总需求曲线的运动。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IS-LM模型中的收入变动代表着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短期和长期的IS-LM模型IS-LM模型旨在揭示价格水平固定的短期经济。然而,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价格水平的变动如何影响IS-LM模型中的均衡,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模型来描述价格水平调整从而确保在其自然水平生产的长期经济。理解短期与长期所需的三条曲线:IS曲线、LM曲线以及代表自然产出水平\overline{Y}的垂线。LM曲线是针对一个固定价格水平P_1绘制出来的。经济的短期均衡是K点,在这一点曲线与LM曲线相交。注意,在这一短期均衡,经济的收入低于其自然水平。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图形中。在价格水平P_1上,产出需求量低于自然水平。换言之,在现行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以使经济在其潜在水平上生产。我们可以考察经济所处的短期均衡和经济趋向的长期均衡。K点表示短期均衡,这是因为它假设价格水平固定在P_1。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低需求引起价格下降,经济向其自然水平运动。当价格水平达到P_2时,经济处于C点,即长期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图形表明,在C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量等于自然产出水平。这一长期均衡在IS-LM图形中通过LM曲线的移动而实现:价格水平的下降提高了实际货币余额,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方法与古典方法之间的关键差别。凯恩斯主义的假设(用K点代表)是价格水平具有黏性。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总需求的其他决定因素而定,产出可能偏离其自然水平。古典方法的假设(用C点代表)是价格水平具有完全弹性。价格水平的调整确保国民收入总是处于自然水平。可以设想经济由三个方程描述。前两个方程是IS和LM方程:\begin{align} Y&=C(Y-T)+I(r)+G &IS\\ M/P&=L(r,Y) &LM \end{align} \\IS方程描述产品市场的均衡,LM方程描述货币市场的均衡。这两个方程包含了三个内生变量:Y、P和r。为了使该系统完整,我们需要第三个返程。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是用固定价格的假设来完成模型,因此,凯恩斯主义的第三个方程是P=P_1 \\这个假设意味着剩下两个变量r与Y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IS和LM这两个方程。古典方法是用产出达到自然水平的假设完成模型,因此古典方法的第三个方程是Y=\overline{Y} \\这个假设意味着,剩下的两个变量r与P必须作出调整以满足IS和LM两个方程。因此,古典方法固定了产出,允许价格水平调整以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而凯恩斯主义方法固定了价格水平,让产出运动来满足均衡条件。古典假设最好地描述了长期。因此,我们对国民收入的产期分析和对价格的长期分析假设产出等于自然水平。凯恩斯主义假设最好地描述了短期。因此,我们对经济波动的分析依赖于价格水平固定的假设。12.3 大萧条支出假说:对IS曲线的冲击支出假说(spending hypothesis),它把萧条的罪魁祸首归结为在产品与服务上支出的外生下降。消费函数的向下移动引起了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住房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来解释支出的减少。许多银行的倒闭可能使一些企业得不到资本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可能导致投资支出的进一步紧缩。财政政策也造成了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支出的大量减少没有单一的解释,它可能是同时打击经济的多种紧缩性力量导致的结果。货币假说:对LM曲线的冲击货币假说(money hypothesis),把大萧条的罪魁祸首归结为美联储允许货币供给下降如此之多。再论货币假说:价格下降的效应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IS-LM模型中,价格的下降提高了收入。庇古效应(Pigou effect),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价格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更多。消费者支出的增加应该引起IS曲线的扩张性移动,也导致了更高的收入。通货紧缩的不稳定效应债务-通货紧缩理论(debt-deflation theory),它描述了未预期到的价格下降的效应。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券人之间再分配财富。通货紧缩理论假定这种财富再分配影响在产品与服务上的支出。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券人增加的支出多。净效应是总体支出的减少,导致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和国民收入的减少。预期到的通货紧缩的效应如果i是名义利率,而E\pi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那么,事前的实际利率是i-E\pi。把IS-LM模型写为\begin{align} Y&=C(Y-T)+I(i-E\pi)+G &\quad IS \\ M/P&=L(i, Y) &\quad LM \end{align} \\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IS曲线方程的一个变量进入模型。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是IS曲线移动。开始假设每个人都预期价格水平保值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预期通货膨胀率(E\pi=0),从而这两个方程是IS-LM模型。LM曲线和标记为IS_1的曲线,描述了这种初始情况。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这两种利率现在是相同的。现在假定每个人突然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下降,因此E\pi为负数。在任何给定的名义利率上,实际利率现在都更高了。实际利率的这一上升抑制了计划的投资支出,使IS曲线从IS_1移动到了IS_2。(IS曲线向下移动的垂直距离正好等于预期的通货紧缩。)因此,预期的通货紧缩使国民收入从Y_1减少到Y_2。名义利率从i_1下降到i_2,而实际利率从r_1上升到r_2。当企业预期通货紧缩时,它们不愿意借款购买投资品,因为它们相信以后不得不用更值钱的美元来偿还这些贷款。投资的下降抑制了计划支出,从而有抑制了收入。收入的下降减少了货币需求,从而降低了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名义利率。名义利率的下降小于预期的通货紧缩,因此,实际利率上升了。这两种通货紧缩不稳定效应的理论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在这两种理论中,价格的下降都通过引起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而抑制了国民收入。如果价格的下降有着不稳定的效应,那么,即使没有实际货币余额的减少或名义利率的上升,货币供给的紧缩也能导致收入下降。大萧条会重演吗?由于关于大萧条的起因尚未达成共识,所以,尚无法确定地排除这种规模的萧条重演的可能性。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导致大萧条的错误不可能再犯。许多现在制度有助于防范重演。联邦存款保险体系使大面积的银行倒闭的可能性降低了。所得税制使税收在收入下降时自动减少。这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最后,今天的经济学家知道的更多。流动性陷阱(也被称为零下限)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根据IS-LM模型,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刺激投资支出来发生作用。但是,如果利率已经下降到几乎为零,那么也许货币政策就不再有效了。在这种环境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供给,使公众的资产组合更具流动性,但是由于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增加的流动性可能没有任何效应。总需求、生产和就业可能被限制于低水平。流动性陷阱有时候被称为零下限(zero lower bound)问题。在利率目标达到零下限之后,中央银行仍然拥有扩张经济的工具。一个可能性是中央银行可以力图降低更长期的利率。它可以通过承诺在很长一段时期将目标利率(这通常是一个很短期的利率)维持在低位来实现这一点。宣布未来的货币行动这种政策有时候被称为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在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种类的金融工具中实施扩张性公开市场操作来降低更长期的利率。这项政策有时候被称为量化宽松(quantative easing)。在大衰退期间和滞后的时期里,美联储采取了既有前瞻指引又有量化宽松的政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为通货膨胀目标应该大于零提供了依据。更高的通货膨胀目标使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必要时有更多刺激经济的空间,降低了经济将达到零下限和收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12.4 结论在长期,价格是有弹性的,我们使用古典分析。在短期,价格是有黏性的,我们使用IS-LM模型来考察政策变动如何影响经济。编辑于 2023-06-29 14:07・IP 属地山东格里高利·曼昆 (Gregory Mankiw)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赞同 13​​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笔记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十版

试鲍温模型、庇古模型和维克赛尔-林达尔模型这3者有什么异同? - 知乎

试鲍温模型、庇古模型和维克赛尔-林达尔模型这3者有什么异同?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专业试鲍温模型、庇古模型和维克赛尔-林达尔模型这3者有什么异同?能详细说明一下吗?自上而下分别是庇古模型、鲍温模型、维克赛尔-林达尔模型 [图片] [图片] [图片]显示全部 ​关注者1被浏览28,731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1 个回答默认排序3D5 65残存価額​ 关注什么是鲍温定律?what is Bowen's Law鲍温模型是指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鲍温(H.Bowen)在论文《经济资源配置中投票的解释》中通过局部均衡分析,比较了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提供之间的差异,给出的公共产品提供的均衡条件。...at any given time, the unit cost of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amount of revenues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education relative to enrollment. The statement is more than a tautology, as it expresses the fundamental fact that unit cost [i.e., the cost of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by hard dollars of revenue and only indirectly and distantly by considerations of need, technology, efficiency, and market wages and prices 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假定一个社会中有A和B两个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种商品。如图3-2所示,A对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A,B对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B,那么市场需求D = Da + DB,用市场需求曲线DD表示。私人产品的供给曲线为SS。SS和DD相交,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和数量Q。在市场上,个人A和B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价格为P的前提下,A消费的私人产品数量为QA,B的数量为QB,且Q = QA + QB。对于价格而言,它等于边际成本,即P=MC。 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如图3-3所示。个人A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为D_A,B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B,那么市场需求D = DA + DB。需求曲线DD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SS相交于一点,并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和数量Q。在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中,母个人都是数量的接受者,这样,A和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都是Q,但A所支付的价格是PA, B支付的是PB,且P = PA + PB。对于公共产品的价格而言,它等于边际成本,但这个边际成本是A和B所支付的价格之和,即P = MC = PA + PB。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晶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纵向相加。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由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的差异,即私人消费性与共同消费性的差异所决定的。个人A和B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之所以一样,是因为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与私人产品的需求曲线不同的是,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消费者购买私人产品所支付的货币数量,会反映其对私人产品的实际需求,但市场无法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信息。这里所假定的某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只是模拟市场作出的。这种假定的意义在于突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向下倾斜的虚拟需求曲线,表明个人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所必须满足的条件:①Σ个人价格=边际成本;②Σ边际替代率=边际成本;③Σ边际评价=边际成本。什么是庇古模型?what is Pigou EffectThe Pigou effect was first popularised by Arthur Cecil Pigou in 1943, in The Classical Stationary State an article in the Economic Journal.He had proposed the link from balances to consumption earlier, and Gottfried Haberler had made a similar objection the year after the General Theory's publication.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al economics, Pigou favoured the idea of "natural rates" to which the economy would return in most cases, although he acknowledged that sticky prices might still prevent reversion to natural output levels after a demand shock. Pigou saw the "Real Balance" effect as a mechanism to fuse Keynesian and classical models.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具体是指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庇古效应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 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的联系物价水平的变化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影响均衡产出水平的,这种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二战后,这个经济理论被罗斯福政府对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效应因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而失效。庇古效应是对凯恩斯效应的补充,与凯恩斯效应合称为实际余额效应。并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的条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难题。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消费不仅仅是实际收入的函数,也是私人部门净财富实际价值的函数。可表示为:C=C(Y, W/P)。在未达到完全就业的情况下(经济中存在较大量失业),工资和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使得私人部门的净财富的实际价值上升,从而拉动消费需求上升。庇古在1930年代指出:实际货币余额(M/P)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消费者会感到富有,并更多地进行支出(消费)。这被称作是“庇古效应”,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M:货币数量。当货币这种金融资产作为财富(W)的一般代表时,M=W。在IS-LM模型中,价格下降不仅仅引起LM曲线右移(凯恩斯效应),也会引起IS曲线右移(庇古效应),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 凯恩斯学派的争议是人的行为是由预期决定的,如果预期通货膨胀率为负,虽然当前价格水平在下降,自主性投资继续减少,反而会持币观望,从而形成使IS曲线左移的动力。什么是林达尔均衡?what is Lindahl equilibrium林达尔均衡是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提出的。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均衡模型实际上是在维克塞尔工作基础上建立的,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人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价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并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人购买并消费了公用产品的总产量,按照这些价格的供给恰好就是各个个人支付价格的总和。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总之,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林达尔通过一个新的定价方法来建立起一个类似于私人物品竞争性均衡的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称为林达尔均衡。在林达尔的均衡中,不是所有消费者面临一个公共的(相同的)价格,而是全部消费者有一个公共的数量;不是总产量在全体消费者之间分配,而是总成本在消费者之间分摊。因此,要尽量使每个消费者面临的价格符合其对公共物品的真实评价(或偏好)。这样就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正好等于公共物品的总成本。于是生产的约束条件就变成总收入等于总成本。林达尔均衡的解就是在正常利润为零的约束条件下,使公共产品的定价采取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相关的方式来确定,即依据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不同评价,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林达尔均衡的功绩在于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与私人物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信息商品的价格问题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威克塞尔-林达尔均衡的构思是,如果个体为政府供给的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税价和这些个体对它们的评价相关联,进 而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评价进行讨价还价,那就比较有意思了——从直接讨价还价过程中产生的“税价”并且共享资源供给就是“内在发生”的演化均衡状态了。 林达尔均衡模型的构思在林达尔的模型中,假定有两个政党,这两个政党分别代表着具有共同偏好的两组选民。这两个人或政党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是相同的,每个人或政党都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偏好。同时,是通过拍卖程序来得出不同的税收份额和预算支出规模的。而且,当个人A的税收份额是T的时候,B的税收份额就应该是(1一T)。林达尔均衡解决了一套公平的税收价格与公共产品水平等资源配置问题,但对也有不少质疑。1969年,萨缪尔森对林达尔均衡理论提出了批评,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有将其真正边际支付愿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机,所以林达尔均衡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将会远低于最优水平。由于林达尔均衡是依据消费者个人对公共物品或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进行评判而定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消费者少付费,甚至不付费的情况(免费乘车者),这也说明信息商品不能采取普通商品的成本和效用定价方式。林达尔均衡的基本假定该模型有三个基本假定:一是社区有两个当事人A和B,分别代表各自相同收入和偏好的两组选民;二是为防止决策的先后次序所带来的投机行为,假定公共物品的产出水平与其负担份额作为一个备 选方案同时决定;三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偏好。静态表达的林达尔均衡状态指的是:在该状态下的每个人共同面对的公共物品产出量和每个人付出的税额满足这样一些条件,此时每一个体消费公共物品获得的边际效用恰好等于他对这一增量单位公共物品所花的金额——纳税额的边际评价(个体这时从增加一个单位公共物品消费获得的效用恰好等于对相应货币支付额的效用评价,这一单位公共物品的出资额称之为边际税率);每个人的出资额总和必须等于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或者说,集团内每名成员为单位公共物品增量自愿出的 钱数之和恰好等于这一单位公共物品增量所需要的投入成本。这时单位公共物品的均衡出资额就称为“林达尔价格”。林达尔模型强调的关键在于:为增量单位公共物品纳的税是“自愿交换”的——单位公共物品和纳的税这两者的边际效用一样。实际上这是延续了“利益赋税学说”的“等价交换”思想,包含了“每个个体都接受”的假设(或者说规范性的建议)。既然是自愿交换,那么这个公共物品均衡量同私人物品在市场中达到的均衡就一样了,完全竞争市场如果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条件的话,这个符合社会成员“自愿”的“林达尔价格”及相应物品量也就符合帕累托效率条件了。因此也称作“威克塞尔效率”。 林达尔均衡模型的理论意义林达尔均衡模型尽管没能给出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优条件(萨缪尔森在一般均衡的分析 框架下给出证明,即∑MRSgx=MRTgx),但其通过局部均衡分析将公共物品供给的政治决策过程与公共物品成本的负担份额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个人偏好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对备选方案的“投票”,确定出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以及个人对公共物品成本的分摊份额。在这一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不断投票,也就是个人偏好的持续表露,而最终达成“一致”,个人偏好也即汇总为“群体偏好”。因此,林达尔均衡既是一种需求偏好表露机制,又是公共物品的合意供给模型,同时还 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决策程序。但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中,林达尔均衡由于对备选方案要求“一致同意”,所以极难实现,而其理论意义在于,它为进一步的分析确立了一个“标杆”。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继承了边沁的效用评价之分析方法,亦即传承了“利益赋税原则”的效用评价及边际比较的方法;林达尔并未构造社会福利函数,而是用每个个体的效用评价作为分析原点;更重要的是,威克塞尔—林达尔均衡的研究目的并不仅限于提出市场模拟的效率判据这一建议,而是突出了公共物品的决策程序,关注“讨价还价”过程中个体间的互动。透过此种多边谈判的动态 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播、个体互动、知识扩散并积累的过程。编辑于 2021-08-22 19:34​赞同 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外部性理论 - MBA智库百科

外部性理论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外部性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Externality)。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经济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目录

1 外部性概念的两类定义

2 外部性现象的七大分类

3 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三块里程碑

3.1 (一)第一块里程碑——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3.2 (二)第二块里程碑———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3.3 (三)第三块里程碑———科斯的“科斯定理”

4 外部性概念有没有意义

5 二战后外部性理论的研究方向

6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性概念的两类定义

  外部性概念的定义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有的经济学家把外部性概念看作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所以,有的干脆就不提外部性的定义,如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就是这样处理的。但是不下定义就来分析这一问题往往是困难的。因此,经济学家总是企图明确界定这一定义。

  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

  前者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后者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所谓外部效应就是某经济主体的福利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即:

  

  这里,j 和k 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Fj表示j的福利函数,是指经济活动。这函数表明,只要某个经济主体Fj 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 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 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 的影响,就存在外部效应。

  上述两种不同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这就是作者对外部性的定义。前述两类定义的差别在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经济学文献是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来理解的。

[编辑] 外部性现象的七大分类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中,分类都是促使问题研究引向深入的基础。根据外部性表现形式的不同,外部性可以从下列七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外部性的影响效果

  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绝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都讲到,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费,这样,私人花园的主人就给过路人产生了外部经济效果了。又如,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我的休眠,这时,隔壁邻居给我带来了外部不经济效果。

  (二)外部性的产生领域

  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性就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性。以往经济理论重视的是生产领域的外部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于外部性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展至消费领域。从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两种分类出发,可以把外部性进一步细分成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四种类型。

  进一步进行细分,外部效应又可以分成八种类型:

1. 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如水果园园主与养蜂场场主的关系;

2. 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如花园式厂房对周围居民区居民的影响;

3. 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经济,如居住环境的改善大大增加生产性投资;

4. 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经济,如私人花园对过路人的影响;

5. 生产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如上游的化工厂对下游渔场的污染;

6. 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如建筑施工对夜间休息的居民的影响;

7. 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外部不经济,如空调的噪声对隔壁牙医的看病带来的影响;

8. 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外部不经济,如隔壁邻居放声高歌影响自己的休息。

  (三)外部性产生的时空

  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种空间概念,主要是从即期考虑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即主要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可以把这种外部性称为“当前向未来延伸的外部性”。这种分类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代际外部性同样可以分为代际外部经济和代际外部不经济。

  现在的外部性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地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纠纷,而是扩展到了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大问题了,即:代内外部性的空间范围在扩大。同时,代际外部性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淡水短缺等,都已经危及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第( 期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

  (四)产生外部性的前提条件

  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威廉·杰克·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不仅对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作了分析,还对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作了考察,他认为竞争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经济问题是不一样的。他举例道:“当一个厂商扩大规模将会提高工业中一切厂商的运输效率时,这种扩大如果由一个厂商单独去做可能没有利益,但如果该工业为一个人所独占,那就仍然会获得利益。”这就是说,竞争性部门中一个厂商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不一定就是垄断者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

  米德在他1962年发表的《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一文中全面分析了在竞争条件下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绝大多数的外部性理论都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进行阐述的,因此,鲍莫尔对竞争条件下和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问题作了系统分析十年后,米德仍然就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五)外部性的稳定性

  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关于外部性理论的文献绝大多数发表的是稳定的外部性。所谓稳定的外部性是指可以掌握的外部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协调方式,使这种外部性内部化。

  1978年,格林伍德与英吉纳发表了《不稳定的外部影响、责任规则与资源配置》一文,分析了不稳定的外部性。他们的分析方法是这样的:假定一个厂商对另一个厂商的影响是任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就会遇到风险,厂商在考虑最大化问题时,就要把外部性的分担和对自己的风险态度都估计在内。于是,究竟采取协商方式来解决还是采取合并方式来解决,这取决于厂商对于风险的预期。不稳定的外部性的另一种情况是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其副作用的暴露需要一个潜伏期,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说,人类很有可能被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威力所蒙骗。例如,DDT的发明与使用。DDT于1874年由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1938年米勒发现了它的广谱高效杀虫能力,对农业虫害和居家杀虫能够发挥神奇的作。1942年开始大量生产并实用化。因此,194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奖给了米勒。这时,它所带来的是极大的正外部性。

  但是,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长期使用会在环境及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环境污染。研究表明,长期使用DDT的地方,其农产品、水生动物、家畜、家禽体内都有DDT残留,进入人体后会积累在肝脏及脂肪组织内,产生慢性中毒。这时,它所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效应。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已经禁止这种农药的使用。

  (六)外部性的方向性

  单向的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在OECD编写的《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分类。

  单向的外部性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化工厂从上游排放废水导致下游渔场鱼产量的减少,而下游的渔场既没有给上游的化工厂产生外部经济效果,也没有产生外部不经济效果,这时就称化工厂给渔场带来的单向的外部性。大量外部性属于单向外部性。

  交互的外部性是指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接近某一资源并可以给彼此施加成本(通常发生在公有财产权下的资源上)。例如,所有国家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彼此之间都有外部不经济效应。这就属于交互的外部性。

  交互的外部性的一个特例就是双向外部性。双向外部性是指两个经济主体彼此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间的外部不经济;三是甲方对乙方有外部经济效应而乙方对甲方有外部不经济效应,或者反之。例如,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的关系,蜜蜂要酿蜜,离不开花粉,也就是说荔枝园园主对养蜂人具有外部经济效果;相反,荔枝花开后要结果,离不开蜜蜂传授花粉,这时,养蜂人对荔枝园园主具有外部经济效果。当然,养蜂人与荔枝园园主之间给对方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大小是不一定相等的。如果两者正好相等,就说明外部经济效果相互抵消。如果两者不相等,说明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占了便宜,有的经济主体从中吃亏了。

  (七)外部性的根源

  制度外部性与科技外部性新制度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外部性理论,并把外部性、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从而把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之中。朱中彬把这种外部性称为“制度外部性”。制度外部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本身极易产生外部性;

  第二,在一种制度下存在、在另一种制度下无法获得的利益(或反之),这是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

  第三,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由于禁止自愿谈判或自愿谈判的成本极高,经济个体得到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不一致,从而存在着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

  我国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就包含着制度外部性的意义。制度外部性实质上就是社会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称。在改革过程中,制度外部性问题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分配制度变革所带来的新增利益的问题:一是 “搭便车”———即为改革付出努力的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全部报酬;二是“牺牲者”———即在改革中某些人承担了别人应该承担的成本。前一种情况使改革缺乏动力,后一种情况使改革增加阻力。

  科技外部性是一个尚未被人使用的概念,但客观上已经普遍存在。它大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会导致这种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科技进步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为其他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辟道路;第三,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及物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所导致的网络经济的外部性。

[编辑] 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三块里程碑

  许多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家却不多见。论及外部性理论,三位经济学家的名字是不得不提及的,而且可以提到里程碑意义的高度。这三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就是马歇尔、庇古和科斯。

[编辑] (一)第一块里程碑——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马歇尔并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

  在马歇尔看来,除了以往人们多次提出过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外,还有一种要素,这种要素就是“工业组织”。工业组织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分工、机器的改良、有关产业的相对集中、大规模生产、以及企业管理。马歇尔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这一对概念,来说明第四类生产要素的变化如何能导致产量的增加。

  马歇尔指出:“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效率的经济。我们可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在本章中,我们主要是研究了内部经济;但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 ———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他还指出:“本篇的一般论断表明以下两点:第一,任何货物的总生产量之增加,一般会增大这样一个代表性企业的规模,因而就会增加它所有的内部经济;第二,总生产量的增加,常会增加它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因而使它能花费在比例上较以前为少的劳动和代价来制造货物。”“换言之,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出报酬递减的倾向,而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出报酬递增的倾向。报酬递减律可说明如下: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一般导致组织的改进,而组织的改进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使用效率。”[1]

  从马歇尔的论述可见,所谓内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的提高、内部分工协作的完善、先进设备的采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费用的减少等等。所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减少,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远近、市场容量的大小、运输通讯的便利程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实际上,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这就是在微观经济学中所讲的规模经济,即随着产量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外部经济,这就是在“温州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块状经济的源泉。

  马歇尔虽然并没有提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但从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论述可以从逻辑上推出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及其含义。所谓内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增加。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生产费用的增加。马歇尔以企业自身发展为问题研究的中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考察影响企业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这种分析方法给经济学后继者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首先,如上所述,有内部经济必然有内部不经济,有外部经济必然有外部不经济,从最简单的层面可以发展马歇尔的理论。

  其次,马歇尔考察的外部经济是外部因素对本企业的影响,由此自然会想到本企业的行为如何会影响其他的企业的成本与收益。这一问题正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庇古来完成的。

  第三,从企业内的内部分工和企业间的外部分工这种视角来考察企业成本变化,自然会让我们想到,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与《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重要文献是不是受到马歇尔思想的影响。

[编辑] (二)第二块里程碑———庇古的“庇古税”理论

  庇古是马歇尔的嫡传弟子,于1912年发表了《财富与福利》一书,后经修改充实,于1920年易名为《福利经济学》出版。这部著作是庇古的代表作,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第一部系统论述福利经济学问题的专著。因此,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在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基础上扩充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和内容,将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从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效果转向企业或居民对其他企业或居民的影响效果。这种转变正好是与外部性的两类定义相对应的。

  庇古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他指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他认为: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产值都相等,而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但庇古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庇古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有利影响,叫做“边际社会收益”;把生产者的某种生产活动带给社会的不利影响,叫做“边际社会成本”。

  适当改变一下庇古所用的概念,外部性实际上就是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效应时,边际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诸如安装治污设施等所需的成本支出,这就是外部成本。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外部成本之和就是边际社会成本。当存在正外部效应时,企业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并不是由本企业完全占有的,还存在外部收益。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外部收益之和就是边际外部收益。通过经济模型可以说明,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纯粹个人主义机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庇古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是从马歇尔那里借用和引申来的,但是庇古赋予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是不同于马歇尔的。马歇尔主要提到了“外部经济”这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因其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马歇尔所指的是企业活动从外部受到影响,庇古所指的是企业活动对外部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十分相似,其实所研究的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庇古已经对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既然在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相背离的情况下,依靠自由竞争是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的。于是就应由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

  庇古税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的“谁受益,谁投资”的政策、环境保护领域采用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都是庇古理论的具体应用。目前,排污收费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其理论基础也是庇古税。

  庇古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庇古理论的前提是存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并能自觉按公共利益对产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然而,事实上,公共决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响的所有个人的边际成本或收益,拥有与决定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定出最优的税率和补贴。但是,现实中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信息,因此从理论上讲,庇古税是完美的,但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第三,政府干预本身也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的损失,从经济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

  第四,庇古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寻租活动,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编辑] (三)第三块里程碑———科斯的“科斯定理”

  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因他“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荣获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获奖的成果在于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成本问题》。而《社会成本问题》的理论背景是“庇古税”长期以来,关于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被庇古税理论所支配。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多次提到庇古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斯理论是在批判庇古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科斯对庇古税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部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具有相互性。例如化工厂与居民区之间的环境纠纷,在没有明确化工厂是否具有污染排放权的情况下,一旦化工厂排放废水就对它征收污染税,这是不严肃的事情。因为,也许建化工厂在前,建居民区在后。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化工厂拥有污染排放权。要限制化工厂排放废水,也许不是政府向化工厂征税,而是居民区向化工厂 “赎买”。

  第二,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庇古税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在这时,通过双方的自愿协商,就可以产生资源配置的最佳化结果。既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自愿协商同样可以达到最优污染水平,可以实现和庇古税一样的效果,那么政府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第三,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成本——— 收益的权衡比较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庇古税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

  上述批判就构成所谓的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制度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这就是说,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愿协商替代庇古税手段。

  科斯定理进一步巩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根基,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是美好的”这一经济理念。并且将庇古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不需要 “庇古税”;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手段要根据成本———收益的总体比较,也许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许科斯方法是有效的。可见,科斯已经站在了巨人———庇古的肩膀之上。有的学者把科斯理论看作是对庇古理论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科斯理论是对庇古理论的一种扬弃。

  随着70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市场经济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具体途径,科斯理论随之而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之中。在环境保护领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就是科斯理论的一个具体运用。科斯理论的成功实践进一步表明,“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充要条件,政府干预并不一定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惟一方法。

  科斯理论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经济中,科斯理论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有的还留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有的还处于过渡经济状态,与真正的市场经济相比差距较大。例如,在上海市苏州河的治理过程中,美国专家不断推销他们的污染权交易制度,但试行下来效果不佳。  

  第二,自愿协商方式需要考虑交易费用问题。自愿协商是否可行,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如果交易费用高于社会净收益,那么,自愿协商就失去意义。在一个法制不健全、不讲信用的经济社会,交易费用必然十分庞大,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这种手段应用的可能,使得它不具备普遍的现实适用性。

  第三,自愿协商成为可能的前提是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事实上,像环境资源这样的公共物品产权往往难以界定或者界定成本很高,从而使得自愿协商失去前提。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科斯理论也不例外。尽管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斯奠定了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第三块里程碑,而且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远远不是局限于外部性问题,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十分广阔的空间。

[编辑] 外部性概念有没有意义

  在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那里,多次提到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外部性概念同义反复、外部性概念没有意义等问题。

  在张五常的著作中把外部性概念说成是“模糊不清”的一个概念。他说:“如果外部性限于那些经济上很重要,但其行为权利没有清楚界定,因而并不在市场上交易的效应,那么它就非常模糊不清了。”“ 庇古似乎说,各种外部性互不相同,但对为何不同却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模糊不清自此成了‘外部性’文献中的传统,而这个问题的性质却仍然不清楚。”“ 外部性似乎集中于不同的‘背离’情形,并忽视了牵涉的经济问题。‘外部性’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每一种行为都有效应;这个概念也容易引起混乱,因为各种分类和理论互不相同,随意性很大,且都是特例。由于这些原因,由‘外部性’概念而产生的各种理论就不可能是有用的。”

  那么,为什么“外部性”文献会大量涌现呢?张五常归因于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签约权;二是合约存在但条款不全面;三是有些条款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与一些边际等式不相符。因此张五常主张以合约理论取代外部性理论。张五常指出:“不管合约外效应的总值多大,只要在私人极大化条件下边际合约外效应的边际值为零,就能满足帕累托条件。因而,合约外效应的存在就本身来说,并不表示资源的错误配置,因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背离,除非被认为与采取行动的边际明确有关,否则并不能说明需要政府采取矫正性行动。”

  张五常对外部性理论的批判表现为三个方面[2]:

  第一,在产权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谈外部性问题,这时,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到底是谁对谁产生外部性呢?

  第二,之所以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是因为合约本身的不完全性或不完善性,之所以不完全或不完善是由于获取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第三,既然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以合约理论取代外部性理论更加符合真实世界,在张五常看来,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合约安排。

  杨小凯、张永生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中也多次涉及对外部性概念的评价。在该书中他们指出:“张五常则认为,外部效果是没有意义的概念,问题的实质在交易费用。所谓外部效果,实质是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同不界定产权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 外部性是没有意义的概念。以排污为例,外部性的程度是由界定排污权的费用(外生交易费用)和不界定排污权所造成的经济扭曲(内生交易费用)的两难折中决定的,市场上的自愿合约会自动找到社会最优的污染水平。”

  综观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他们对外部性理论的批判主要反映在下列几点意见上:

  第一,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安排都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既然交易成本为零,就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性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存在外部性也只是想像中的初始状态,由于自愿协商马上就会离开这一初始状态。

  第二,有了交易费用概念就不需要外部性概念,传统的外部性问题实质是交易费用问题,即节省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与节省产权界定不清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问题。

  第三,应该用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来替代外部性概念,或者说把外部性内生化。杨小凯把所有经济问题的本质都看作是交易费用问题。在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产权经济模型中就内生了外部效果。

  那么,外部性概念到底有没有意义呢?马歇尔、庇古、科斯的外部性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张五常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杨小凯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也是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它们是同根同源,但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罢了。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多种经济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学问,研究重心是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运用了规模经济、外部性等概念,采用了边际分析等方法。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继承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关注分工如何能够减少资源的稀缺程度,关注如何能够使一个国家更加富裕,运用专业化经济的概念,考虑各种交易费用的一般均衡,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如果把古典经济学看作是源头,那么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只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两大分支。它们有各自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体系,都对经济学作出了贡献,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外部性概念适用于边际分析,而专业化概念适用于超边际分析,虽然超边际分析可能包容边际分析,但难以彻底否定外部性理论。

  如果将超边际分析拔高比喻为物理学中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边际分析比喻为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那么,爱因斯坦也没有去彻底否定牛顿力学。在很多情况下,牛顿力学的运用更为简洁方便。

[编辑] 二战后外部性理论的研究方向

  二战以后,外部性理论主要沿着以下三条路径演进:

  (1)遵循庇古的研究思想,对众多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交通拥挤问题、石油和捕鱼区相互依赖的生产者的共同联营问题以及日益受人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

  (2)针对外部性(尤其是外在不经济)问题,提出了众多的“内在化”途径。除传统的政府干预方式外,1960年,科斯提出了明晰产权的思路。

  (3)沿着马歇尔,尤其是杨格关于规模经济(动态的外部经济)的思路发展。1970年,齐普曼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规模的外在经济与竞争均衡》一文,再次继承了这一思想。1986年,芝加哥大学罗默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一个具有外部性效应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总之,在上述经济学家及其追随者的努力下,外部性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编辑]参考文献

↑ 张宏军.西方外部性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2007, 330(2):14-16.

↑ 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社会科学,2004(3):26-30.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5%A4%96%E9%83%A8%E6%80%A7%E7%90%86%E8%AE%BA"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0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外部性理论 22页 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5页 基于外部性理论下汽车消费探析 3页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4页 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 3页 外部性_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 5页 外部性理论视角下的景区营销策略探讨 2页 外部性理论与环境管制工具的演变与发展 4页 理论篇第三章 外部性(2015.5.6) 80页 论外部性与生育行为——有关生育的外部性经济分析 4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JACK,Angle Roh,Vulture,Annie,村姑,男人不夜天,山林,SIMON,Oval,funwmy,Lolo,Wwei613,Ben Lynn,Kane0135,Zfj3000,Cabbage,Dan,鲈鱼,Zxe,Yixi,泡芙小姐,Cowardlove,KAER,Gaoshan2013,Tracy,Leo Chen,Llyn,我思故我存,陈cc. 页面分类: 经济理论

评论(共22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外部性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2.175.103.* 在 2010年4月28日 17:36 发表

很棒,不过太专业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60.214.224.* 在 2011年6月25日 17:50 发表

很受启发。应当结合实际好好研究。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59.46.172.* 在 2011年10月14日 09:38 发表

非常好的文章,对作者赞一个。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22.156.183.* 在 2011年11月7日 10:28 发表

好好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王嘉林 (Talk | 贡献) 在 2011年11月18日 22:37 发表

太专业了 呵呵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12.122.59.* 在 2012年12月31日 10:33 发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13.240.234.* 在 2013年12月6日 21:08 发表

112.122.59.* 在 2012年12月31日 10:33 发表

很全面,牛……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40.193.177.* 在 2014年2月28日 02:04 发表

简直是太喜欢mba智库了,很好的网站,希望发展壮大!!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22.159.42.* 在 2014年3月3日 20:20 发表

好专业,加油!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75.17.67.* 在 2014年5月8日 08:45 发表

非常棒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受益颇多!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71.221.28.* 在 2014年7月31日 09:55 发表

赞!很有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03.244.253.* 在 2015年9月9日 09:54 发表

太棒了,比在网页上搜索的全面多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小郑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月7日 15:00 发表

很好。这些才有利于读者形成系统的经济思维。而不是太过通俗的零碎知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223.220.255.* 在 2016年12月21日 14:42 发表

比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讲的好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Joker、D、L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10月10日 15:02 发表

mba智库是真牛!大爱!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坚持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11月1日 18:00 发表

早点发现这个软件就好了现在是爱不释手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218.76.29.* 在 2017年12月26日 15:43 发表

写得不错,很有逻辑性和层次感。

如果再加上外部性的一些研究领域就更棒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188.44.* 在 2018年8月3日 09:45 发表

我爱智库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23.124.19.* 在 2019年10月3日 20:59 发表

可以注明一下出自的文献吗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Llyn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0月8日 09:47 发表

123.124.19.* 在 2019年10月3日 20:59 发表

可以注明一下出自的文献吗

文中已添加参考文献,如有发现错误和不足,您也可以参与修改编辑,期待您的加入!~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M id 3400ee1a0d7e19f258d963bae6042218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0月8日 16:07 发表

thanks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111.175.1.* 在 2021年1月12日 07:48 发表

ached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批发食品软预算约束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0:31,2021年6月18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4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庇古效应 - 宏观经济学 - 百科全书 - 价值网

庇古效应 - 宏观经济学 - 百科全书 - 价值网

价值网

财经

新兴产业

管理

投资

文化/社会

见解

读书

价值人脉

百科

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百科

>> 经济百科

>> 宏观经济学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庇古效应

英文名称

  庇古效应 Pigou Effect

 

庇古效应

庇古效应,经济学概念,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即一个大价格下跌将刺激经济和创造财富效应,将创造充分就业。这就是说,随着价格下降,更多的钱成为向消费者提供的开支,其购买创造需求更多的生产,从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这种机制是不奏效的做法。因为,如果油价下跌是陡峭的不够,许多企业将根据携带一些银行与他们,因为他们将无法偿还债务。如果秋天是渐进的,没有机构会知道它会停止和消费者和生产者将持有的现金,从而创造了流动性陷阱。这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塞·西尔提议的,被称为真正的平衡作用。

 

庇古效应

庇古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实际货币余额(M/P)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消费者会感到富有,并更多地进行支出(消费)。这被称作是“庇古效应”,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人们后来把依据这种理论提出的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的消费刺激效应,称为庇古效应。

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可以表示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另外,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

 

 

庇古效应-基本介绍

 

该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庇古效应-发明人介绍

 

马歇尔

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青年时代入剑桥大学学习。最初的专业是历史,后来受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转学经济学。毕业后投身于教书生涯,成为宣传他的老师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一位学者。他先后担任过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和剑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他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当时他年仅31岁,是剑桥大学历来担任这个职务最年轻的人。他任期长达35年,一直到1943年退休为止。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还担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等职。他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

庇古效应-理论历史

 

庇古效应

环境税收的定量化研究在我国需求很大,但环境税收模型方面的研究在我国税收理论界还略显不足。多见笼统照搬国外模型,参数选择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局部的静态模型多见,缺乏动态分析等。所以,中国环境税收模型的研究方向首先要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充分研究借鉴国外的环境税收模型优点的基础上,独立或合作开发自己的模型工具,为我国制定有效的生态税收政策提供支持。庇古税是传统的价格控制手段,其税收模型不断完善,主要有庇古(pigou)税模型及古诺(cournot)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模型等。

庇古效应的第一次流行在1943年他曾提议连结余额消费前,戈特弗里德·哈伯勒作出了类似的反对,一年后的一般理论的出版物。

继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庇古赞成“自然费率”,而经济将返回,看到了“真正的平衡效应”作为一种机制,保险丝凯恩斯主义和古典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承认,粘性价格仍可能防止回归自然的产出水平后一种需求冲击。

庇古效应-相关应用

 

庇古效应

如果庇古效应总是运作强烈,日本央行的政策接近零名义利率可能已经预计,日本通货紧缩的越快。

其他明显的证据对庇古效应来自日本可能是其长期的停滞,而消费支出价格下跌。这一价格下跌将使消费者感受到更丰富的(和增加开支),但日本的消费者往往会报告说,他们宁愿延迟采购,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下跌。类似的,因为价格反向庇古效应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消费电子产品的贬值(这是有时被称为奥斯本效应)。

庇古效应-政府债务

 

罗伯特·巴罗

罗伯特·巴罗认为,公众没有上当,以为他们是富裕时,政府发行债券给他们,因为政府债券券必须支付从增加税收。因此,他说:

在微观经济层面,主观水平的财富将减少的份额,对债务的国家的政府。债券不应被视为部分净财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

因此:有没有办法为政府建立一个“庇古效应”通过发行债券,因为该级别总主观的财富将不会增加。

 

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的联系

 

庇古效应

物价水平的变化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化影响均衡产出水平的,这种影响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凯恩斯效应。简单的说就是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二战后,这个经济理论被罗斯福政府对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效应因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而失效。

庇古效应是对凯恩斯效应的补充,与凯恩斯效应合称为实际余额效应。并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的条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难题。

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庇古效应-参考资料

1、http://www.businessdictionary.com/definition/Pigou-effect.html

2、http://www.easytobiz.com/

3、http://www.zaxue.com/article/9/2006/2006120413322.html

编辑/发表时间:2009-07-26 04:02

编辑词条(如何编辑词条?)

                         历史版本

资料出处:

贡献者:

李建良、王英杰、程和平、郭金龙

Google 广告

最新词条

[航空航天] “国家不养飞机”理论

[文化/教育] 张韵

[文化/教育] 迪特・亨利希

[文化/教育] 陈伟伟

[文化/教育] 郑辟瑞

[金融术语] 贴现天数

[金融术语] 到期值

[金融术语]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微观经济学] 摊余成本

[医药/保健] 爱成集团

金融百科

金融历史

金融管理

金融企业

金融人物

金融产品

金融术语

金融事件

金融法规

管理百科

领导艺术

生产管理

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公司治理

中小企业研究

企业家精神

组织行为

消费者研究

国际贸易

跨文化研究

经济百科

普通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说史

要素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行业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行业百科

纺织/服装

贸易/零售业

IT/互联网

环境保护

家电/通讯

农/林/牧/渔

房地产/建筑

文化/教育

汽车工业

旅游/酒店

能源/水电

医药/保健

制造业

媒体/广告

物流/邮政

航空航天

印刷/纸业

咨询/服务

食品/饮料

轻工/日用品

体育产业

20~21世纪史

人文思想

科学思想

当代艺术

宗教问题

妇女问题

农业与农民

城市与城市化

体育与经济

民族与国家

社会主义

国际关系

战争与冲突

工业与商业

技术与发明

货币与经济

通讯与信息

运输工具

医学发展

生态与环境

人口问题

全球化

社会学百科

社会学概念

文化与社会

全球化影响

社会日常生活

性别与性

健康与疾病

家庭与社会

种族与移民

阶级与社会分层

贫困与福利

组织与现代生活

工作与经济生活

政府与政治

大众传媒

Google 广告

-- 合作媒体 --

哈佛商业评论

|

商业评论网

|

和讯博客

|

搜狐财经

|

网易商业

|

金融界

|

慧聪产经

|

证券之星

|

263在线

|

腾讯科技

|

腾讯财经

|

21CN财经

|

华声在线

|

星岛环球网

中国经济网

|

中金在线

|

东方财富

|

中国网财经

|

凤凰财经

|

全景网

|

赛迪网

|

eNet财经

|

中国金融网

|

天下财经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市场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高端人物

|

名家题词

|

会员资料

|

English Pilot

京ICP证041343号 京ICP备120058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0565号

Copyright 2004-2024 版权所有 价值网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庇古效应 | Investor's wiki

庇古效应 | Investor's wiki

Investor's wiki

Search

Search

zh

中文

en

Englishde

Deutschit

Italianofr

Françaisru

Русскийes

Españolzh

中文hi

हिन्दीar

العربيةpt

Portuguêsms

Bahasa Melayuko

한국어tr

Türkçeja

日本語nl

Nederlandspl

Polskino

Norsksv

Svenskais

Íslenskafi

Suomi

Navigation

Home

Glossary

投资股票债券隐蔽性个人理财Fundamental Analysis技术分析贸易银行业税收

Disclaimer

Terms of Use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Navigation

Home

Glossary

投资股票债券隐蔽性个人理财Fundamental Analysis技术分析贸易银行业税收

Disclaimer

Terms of Use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庇古效应

经济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什么是庇�效应?

通货紧缩时期消费�财富�就业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庇�效应指出,当价格通缩时,就业(以�产出)将因财富�加(�而�加消费)而�加。

在通货紧缩时期之�,会出��动性陷阱,�对债券投资的需求为零的时期,人们会囤积�金,因为他们预计会出�通货紧缩或战争时期。庇�效应�出了一�逃离这个陷阱的机制。根�该�论,物价水平和就业下�,失业�上�。��价格水平下�,�际余��加,并且由�庇�效应,��中的消费�到刺激。庇�效应也被称为“真正的平衡效应�。

�解庇�效应

Arthur Pigou 是一�英国��学家,他�对凯�斯主义的���论,他声称由�总需求下�导致的通货紧缩时期会自我纠正。通货紧缩将导致财富�加,导致支出�加,�而纠正需求下�。相�,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上涨,财富和消费下�,产出和就业下�,总需求也下�。

陷入�动性陷阱的��体无法通过货�刺激��加产出。对金钱的需求和个人收入之间没有�确的�系。根�约翰希克斯的说法,这解释了高失业�。

尽管如此,庇�效应是一�逃��动性陷阱的机制。��失业�上�,物价水平下�。这�加了“�际余��,�货��际价值�化对支出的影�。当失业�上��物价下�时,人们�以用钱购买更多东西。

��消费上�,就业下�,物价上涨。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涨,人们已��有的货�的�际购买力下�。这使人们更有�能储蓄,而�太�能花�他们的收入。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将处���的�置。庇�的结论是,如�工资和价格�得有粘性,就会出��衡,就业�将��充分就业�。

##庇�效应的��

庇�效应由 Arthur Cecil Pigou � 1943 年在“�典�止状��中创造,该文章是���志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庇��出了“�际余��和消费之间的�系。

在�典��学的传统中,庇�更喜欢“自然利��的概念,一个��体通常会��到这�水平,尽管他承认,在需求冲击之�,粘性价格�能�会阻止��到自然产出水平。庇�将真正的平衡效应视为��凯�斯主义和�典模�的一�机制。在�际平衡效应下,较高的购买力导致政府支出和投资支出�少。

然而,庇�效应的批评者指出,如�这�效应一直在一个��体中�挥作用,那么日本在 1990 年代�近�零的�义利��能会比他们更早地结�日本��性的通缩。

日本�对庇�效应的其他�显���能是消费者支出在价格下跌时长期����。庇�表示,价格下跌应该会让消费者感觉更富有(并�加支出),但日本消费者更愿��迟购买,预计价格会进一步下跌。

政府债务和庇�效应

罗伯特·巴罗认为,由��嘉图等价,公众�能被愚弄,认为他们比政府�行债券时更富有。这是因为政府债券�票必须通过�加未��收�支付。�嘉图等价是一����论,它认为�当��收或未��收(以�当�赤字)中为政府支出�供资金将对整体��产生�等影�。巴罗认为,在微观��层�,国家政府应承担一部分债务,�而��主观财富水平。

因此,债券�应被视为�观��层�净财富的一部分。他认为,这�味�政府无法通过�行债券�制造庇�效应,因为总财富水平�会�加。

在 1990 年代日本������和��性通货紧缩时,庇�效应并未出�。

##庇�效应的批评

凯�斯效应认为,��价格下跌,�义货�供应�将�更大的�际货�供应�相关�,�而导致利�下�。这将刺激对�物资本的投资和支出,并�振��。这�味�需求和产出�足将通过较�的价格水平�解决。

相�,庇�效应通过�际余�的�加�解释总需求的下�。如�价格下跌,人们就有更多的钱�以花,这会通过收入效应�加支出。

波兰��学家 Michal Kalecki 是庇�效应的批评者。�他介�,庇��出的调整“将�难性地�加债务的�际价值,�而导致大规模破产和信心�机�。

如�是这�情况,并且庇�效应一直有效,那么日本银行的近零利�政策将�功地解决 1990 年代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因此,尽管价格下跌,日本的消费支出��,这�庇�效应背�而驰。就日本消费者而言,他们预计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并�迟消费。

## 强调

庇�挑战自由市场��,建议政府干预并对��公�和个人��,以应对其��对社会的负�影�。

庇��是对�事具有�利社会影�和�本的活动的个人或�业�收的�款。

庇�效应在解释日本通缩��方�的适用性有�。

哈佛��学家罗伯特巴罗认为,政府�能通过�行更多债券�制造庇�效应。

庇�效应指出,价格通缩将导致就业和财富�加,使����到“自然利��。

## 常问问题

马歇尔�科斯和庇�在处�外部性方�有何��?

庇�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外部性概念扩展为强加的�本或赋予他人的利益,而采�行动的人没有考虑到这些�本。庇�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的充分�由。庇�建议负外部性(施加的�本)应该通过�收�抵消,而正外部性应该通过补贴�抵消。罗纳德·科斯 (Ronald Coase) 在 1960 年代�期对皮�的分��出了异议,他认为“如�交易中的�作伙伴——��外部性影�的人和造�外部性的人——�以就交易进行讨价还价,就�需��收和补贴。�

###庇�如何挑战自由市场?

庇�通过建议政府干预并对��公�和个人的��对社会造�的负�影����挑战自由市场。例如,庇�认为污染者应该被��,�康�险应该是强制性的。

###什么是庇��?

庇�� (Pigouvian) �是针对�事具有�利社会影�和�本的活动的个人或�业�收的�款。副作用的�本�包括在产�的市场价格中。例如,煤炭能�的�本是�境污染,而烟�生产的�本是公共医疗��的�力。庇��的目的是将�本�新分�给负外部性的生产者或使用者。碳�放�或塑料袋�是庇��的例�。

Stock Insights | iOS & Android

Investing ideas and signals aggregator

Disclaimer

Terms of Use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September 16, 2023, 20

庇古效应 - 搜狗百科

- 搜狗百科庇古效应,经济学概念,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即一个大价格下跌将刺激经济和创造财富效应,将创造充分就业。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庇古效应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庇古效应,经济学概念,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即一个大价格下跌将刺激经济和创造财富效应,将创造充分就业。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中文名庇古效应展开时 间1930展开定 义经济学概念展开人 物阿瑟·庇古展开词条标签:社会经济货币效应宏观经济学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17295次最近更新:22.06.08编辑次数:8次创建者:搜搜百科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庇古税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庇古税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税收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庇古税是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 Arthur Cecil,1877—1959)最先提出,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中文名庇古税外文名Pigouvian tax提出者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依    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目录1基本定义2理论3发展4难点5作用6意义7效应基本定义播报编辑庇古环境税可溯源到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所提出的庇古税(Pigovian tax)。按照庇古的观点,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从而私人的最优导致社会的非最优。因此,纠正外部性的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纠正外在性的方法也称为“庇古税”方案。在科斯条件(Coase)下,庇古税本身将造成资源配置失调。理论播报编辑庇古税是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所提出的控制环境污染这种负外部性行为的一种经济手段。那么,什么叫环境污染呢?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了改变,环境质量恶化,影响和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环境污染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物品,作为物品也可以称之为“受污染的环境”。由于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它是一种厌恶品。要是环境污染仅仅是一种厌恶品,那么只要生产者不去生产它、消费者不去消费它即可。因为,理性的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正常商品的生产)的最大化,理性的消费者总是谋求效用评价最高的消费组合。庇古税的基本模型不幸的是,环境污染不仅是一种厌恶品,而且是一种厌恶公共品。公共物品是与外部性密切相关的。所谓外部性就是某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为,而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他人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用函数形式表示就是:F[,j] =F[,j](X[,1j],X[,2j]……,X[,nj],X[,mk])(j≠k)。这里,X[,i](i=1,2…,n,m)是指经济活动,j和k是指不同的个人(或厂商)。这表明,只要某个经济主体j的福利受到他自己所控制的经济活动X[,i]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个人k所控制的某一经济活动X[,m]的影响,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环境污染具有负外部性。它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在没有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就是生产或消费一件物品所引起的全部成本。当存在负外部性时,由于某一厂商的环境污染,导致另一厂商为了维持原有产量,必须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如安装治污设施),这就是外部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与外部边际成本之和就是社会边际成本。假如完全竞争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为PMR,私人边际成本为PMC,社会边际成本为SMC,由于厂商污染所引起的外部边际成本为XC,那么, SMC=PMC+XC,这种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偏离可以用图1 加以表示(注:参看(美)K·E·凯斯、R·C·费尔著:《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559页;方福前著:《福利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97页。): (a)和(b)的区别在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代表性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PMR)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并且是水平的;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私人边际收益(PMR)处在需求曲线之下,并且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没有环境污染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产量决策按照PMC=PMR的原则确定,即e[,1]点所决定的产量q[,1]。存在环境污染时,如果由于污染所导致的外部成本XC不是由他本人来承担,则代表性厂商仍会把产量确定在q[,1]水平下。 由于厂商的污染行为导致了XC的外部成本,使边际成本曲线由PMC移向SMC。这时,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产量决定应按照SMC=SMR的原则来确定,即图1中的e[,2]点所决定的产量q[,2]。可见,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 使完全竞争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1] 与按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确定的产量q[,2]的严重偏离。(q[,1]-q[,2] )的产量就是资源过度利用、污染物过度排放、有污染的产品过度生产的低效率产出。这部分产出既不符合效率最优的原则,又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总之,存在负外部性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不能自动导致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配置。由于环境污染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环境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与不公平的本质,这促使人们去设计一种制度规则来校正这种外部性,使外部效应内部化。按照庇古的传统,经济学家主张使用税收的方法迫使厂商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当一个厂商施加一种外部社会成本时,应该对它施加一项税收,该税收等于厂商生产每一连续单位的产出所造成的损害,即税收应恰好等于边际损害成本。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税收”概念是一个学术概念,实际应用时既可以是税收,也可以是收费,如环境资源税,环境污染税,排污收费等。图2与图3分别是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的征税模型。(注:参看杨瑞龙:“外部效应与产权安排”,《经济学家》 1995年第5期。在杨文中仅说明不完全竞争厂商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不一致,本文中笔者把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与行业的均衡状况作了比较静态分析。)(a )图用来表示供求均衡的变化,(b)图用来表示定产决策的变化。图2与图3 的唯一区别在于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PMR)的斜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而且是水平的;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代表性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落在需求曲线下方,并且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由于征税,边际损害成本(MDC )事实上由厂商以付税的方式支付。由于厂商考虑到税收并因此而衡量损害成本后,厂商的产量决定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来q[,0](根据PMR=PMC的原则而定)减少到q[,1](根据PMR=SMR的原则而定)。厂商产量的减少导致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发生变化,即由p[,0]上升到p[,1]。在新的均衡价格p[,1]处, 生产者和消费者支付的货币数量足以抵补全部资源成本和厂商造成的损害成本。q[,1]数量的产出是有效率的。值得注意的是, 行业供给曲线就是单个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的总和,这意味着行业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抬高了均衡价格。并且,n n庇古税的计算Q[,0]=∑q[,ni](i=1,2…,n);Q[,1]=∑[,1i](i=1,2,…,n)i=1 i=1发展播报编辑庇古是英国现代经济学家,英国新古典学派的最后一个伟大代表。环境污染这种负的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环境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与不公平,这促使人们去设计一种制度规则来校正这种外部性,使外部性内部化。庇古在研究外部性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解决外部性的税收方法,即征收庇古税。庇古税即用税收手段迫使企业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当对一个企业施加一种外部成本时,应对它征收一种税,该税收等于该企业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造成的外部损害,即税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即污染者必须对每单位的污染活动支付税收,税额等于负的外部性活动对其他经济行为者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即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的差额。通过征收这样一种税收,污染者便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1.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来加强环境保护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国家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利用税收手段治理环境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征收硫税,从征收方法上看,一般根据主要能源产品的含硫量或排放量计算征收。碳税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征,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OECD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应用经济手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这方面,丹麦堪称“楷模”。推行生态税收制度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丹麦的环境,而且为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发展积累了资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使丹麦在欧盟国家中成为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2.利用征收资源税节约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开采税是美国对自然资源主要是石油等开采征收的一种税。开采税可以通过影响资源开采的速度和数量来影响环境,它会抑制处于边际上的资源的开采和经营活动,促使减少资源的开采。荷兰的土壤保护税是由省级部门对抽取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土壤保护中直接获益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保护土壤提供资金。瑞典的一般能源税是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征收的一种税。3.在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丹麦,对废物收税已经使垃圾填埋成本翻倍,使垃圾焚烧费用增加70%。从最近的统计数字来看,家庭垃圾减少了16%,建筑垃圾减少了64%,其它方面的废物也平均减少了22%。废物回收率也大幅度增加,纸类增加77%,玻璃增加50%。在美国,37个州中大约3400个地方社区对家庭垃圾征税,征税依据是家庭垃圾丢弃量,结果垃圾丢弃量明显降低,回收率明显提高。难点播报编辑庇古税的实施难点在于,它的理想化动作,必须以税收t等于社会最优产出点上的边际外部成本为前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了解污染损失的准确货币值。但这很困难,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污染的影响不仅具有多样性、流动性、间接性和滞后性,而且限于人类的认知水平,还具不确定性,而有的损失很难用货币来表示,譬如说物种的灭绝。因此,在实践中,庇古税缺乏可行性。一个变通办法是,通过设定环境标准来替代理论上的最佳点,并以此为目标来设计税率。现实中的污染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思路。事实上,只要对污染行为征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庇古税的作用,虽然税负不能完全等同于理论上的理想水平,但若实际税负与之越接近,则作用越明显。作用播报编辑庇古税可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能够导致污染减少到帕累托最优水平。污染者权衡保持污染水平所支付的税收和减少污染少交税所获收益,控制成本小于税率,则污染减少,直到二者相等时,达到污染最优水平。这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优势:首先在静态条件下,因为只要有污染就会被征税,企业出于少交税的目的也要控污;其次在动态方面,若税率不变,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对未来税收的支付,庇古税这种提供进﹁步减少污染的动态效率与静态效率一起被认为是与其他方式相比的主要特点。庇古税对外部的不经济有矫正性的功效。它通过税收的方式对生产和消费中的外部成本进行矫正。使产量和价格在效率的标准上达到均衡,矫正的边际私人成本,使企业认识到在社会层面上的成本。所以又名“矫正性税收”。而作为矫正性税收的另一角度的优势在于,它很好的避免了税收的扭曲性效应。比如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过高时,人们会以闲暇替代,有奖懒罚勤的副作用,相反,庇古税正是对外部不经济调整为经济,是修正性的,在初衷上就避免了扭曲效应。在实践中,征收环境税、提供补贴、发放污染许可证、收取押金都是间接控制方法。征收环境税与提供补贴相比,是阻止而不是鼓励资源流入污染严重的企业;无需确定污染的基准点,只需确定单位排放量的税金就够了;可附带得到一笔财政收入。征收环境税与发售许可证相比,许可征的发售有膨胀的可能,存在炒买炒卖的投机性。征收环境税与收取押金相比,收取押金的操作相当麻烦,且只能限于很小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征收环境税的确是一个理想的环境保护手段。意义播报编辑庇古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古典教科书的方式,属于直接环境税。它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危害来确定纳税义务,所以是一种从量税。庇古税的单位税额,应该根据一项经济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均衡点来确定,这时对污染排放的税率就处于最佳水平。庇古税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污染产品征税,使污染环境的外部成本转化为生产污染产品的内在税收成本,从而降低私人的边际净收益并由此来决定其最终产量.其次,由于征税提高污染产品成本,降低了私人净收益预期,从而减少了产量,减少了污染。第三,庇古税作为一种污染税,虽然是以调节为目的的,但毕竟能提供一部分税收收入,可专项用于环保事业。即使作为一般税收收入,也可以相应减轻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压力。第四,庇古税会引导生产者不断寻求清洁技术.效应播报编辑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科斯理论的广泛传播,环境经济学界对传统的环境经济手段——庇古税颇有微词,似乎有了科斯方法就不要庇古方法,有了科斯手段就不要庇古手段。(注:参见拙作“论环境经济手段”,《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在该文中笔者对环境经济手段作了新的分类,根据经济手段是侧重于政府干预还是侧重于市场机制这一标准,将环境经济手段分为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其中庇古手段包括征税、补贴和押金退款等。)笔者认为,这是人们在理解科斯理论时的一种误解。本文先对征收庇古税的理论依据进行描述,然后提出征收庇古税的基本模型并对庇古税的效应进行分析,再就科斯对庇古税的批判进行重新评判,从而从理论上肯定庇古税的存在价值,还庇古税以应有的地位。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