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派钱包网站|wiki解密

作者: 比特派钱包网站
2024-03-07 21:59:44

维基解密(解密网站)_百度百科

(解密网站)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维基解密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添加义项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维基解密播报讨论上传视频解密网站维基解密(又称维基泄密、维基揭秘 [1];英语:WikiLeaks),是通过协助知情人让组织、企业、政府在阳光下运作的、无国界、非盈利的互联网媒体。朱利安·阿桑奇,一个澳大利亚互联网积极分子,通常被视为维基解密的创建者、主编和总监。Kristinn Hrafnsson Joseph Farrell and Sarah Harrison是其组织的其他成员中仅有的几个被公众获知的与维基解密有关的人。Kristinn Hrafnsson 也和阿桑奇, Ingi Ragnar Ingason以及Gavin MacFadyen等人同为阳光媒体产品部职员。这个国际性非营利媒体组织,专门公开来自匿名来源和网络泄露的文件。网站成立于2006年12月,由阳光媒体(The Sunshine Press)运作。在成立一年后,网站宣称其文档数据库成长至逾120万份。维基解密大量发布机密文件的做法使其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维基解密捍卫了民主和新闻自由,而反对者则认为大量机密文件的泄露威胁了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并影响国际外交。中文名维基解密外文名WikiLeaks别    名维基泄密、维基揭秘 [1]创始人朱利安·保罗·阿桑奇分    类国际性非营利媒体组织网站成立时间2006年12月目录1官方简介2参与人员3首次公开4网站运营▪服务器▪解密困境▪黑客支持▪破产传闻▪经济来源▪网站隐秘▪传播方式5曝光内容▪公布线人▪文件公开6创始人7获得奖项8各国态度9相关质疑10社会影响11其他相关12法律现状官方简介播报编辑维基解密(Wikileaks)试图成为大规模文档解密与分析的不可追查和不被审查的来源。我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揭露那些仍然在亚洲、前苏联集团、撒哈拉以南非洲与中东地区存在的暴政。同时,对于其他地区所有期望得到帮助的人,维基解密也是他们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为的好地方。维基解密的目标是发挥最大的政治影响力。维基解密使用与维基百科一样易于使用的界面。已经从持不同政见者社群和匿名消息源接受了超过120万份文档。维基解密坚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度是减少腐败、建设更好的政府与强大民主国家的关键。各国政府皆可从本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监督中受益。维基解密还相信,监督需要公开的信息。历史上,信息曾是代价昂贵的,人的生命和人权曾因此受到践踏。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 ,在互联网上,加密技术的发展使得传达敏感信息的风险降低。维基解密所提供的泄漏文档比任何传媒或情报机构提供的更能起到监督作用。维基解密为全球社群坚持不懈地研究任何文档,以确认其可信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论坛。社区成员可以解读泄露文档,并向公众进行适当的解释。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角大楼档案裁决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道:“只有自由不受限制的媒体,才能有效揭露政府腐败” 。我们同意这种说法。我们认为,保持一个政府诚实不仅仅是该国人民的责任,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有权利监督别国政府。这就是为什么建立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匿名文档揭露途径的时机已经到来。 [4]参与人员播报编辑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11张)维基解密曾宣称网站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台湾、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小型公司的技术人员所创立。包括《纽约客》(2010年6月7日)杂志在内的多家媒体指出,澳洲籍的网络行动人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是网站的主导者。 Advisory Board(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有记者、受到政治迫害的代表者、反贪污分子、人权分子、律师、还有密码学者。维基解密(Wikileaks) 目前有超过1,200位的人登记参与。除了分享资料之外,维基解密(Wikileaks) 需要更多能以组织形态参与的人。 [2]首次公开播报编辑维基解密首次公开出现在互联网上是在2007年1月。当时网站声明该网站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台湾、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公司技术人员所创立”。.维基解密每天接到约30份用户匿名提交的文档,一般他们会先经过顾问和志愿者团队的可信度审核后,以原始的、未经编辑的形式把那些可信的材料贴出来,并附上评论。维基解密页面维基解密网站托管在以坚持客户匿名著称的瑞典网络服务提供商,这家公司可以承受法律压力和网络攻击。然后送到位于比利时的服务器上,再送到“另一个法律上较为友善的国家”,然后这些文件被删除,转存到其他地方。有一批匿名的工程师提供技术维护,整个流程和提交的文件都被加密,并使用经过修改的Tor网络匿名传输,整个系统即使核心成员也无法全部进入。此外,维基解密还在系统中一直传递许多虚假的提交文件,以使真正的文件难以被发现。该网站经常披露一些揭露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的“内部文件”。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网站成立于2006年,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维基解密”已卷入大约100场官司。网站运营播报编辑服务器停止支持美国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1日突然宣布停止为维基揭秘网提供服务器支持,维基揭秘网的主页一度无法登录。美国媒体2日报道称,维基揭秘网重新与瑞典最大的网络服务供应商BahnhofAB公司展开了合作。维基解密机房(18张)为维基揭秘网提供服务器支持的主机位于瑞典一个被弃用的防空洞内。该防空洞修建于冷战时期,犹如谍战大片中展示的一样,它有着坚固的钢铁大门,而且还能承受核攻击,如今它被开发成了一个地下数据中心。BahnhofAB公司总裁卡隆曾形容该防空洞是斯德哥尔摩民防工程的“心脏”。BahnhofAB公司此前也曾为维基揭秘网提供过服务器支持,但后来由于受到电脑黑客攻击,维基揭秘网转而与美国亚马逊公司进行合作。恢复访问维基解密(WikiLeaks)主站点在被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商EveryDNS停止服务近10天后,2010年12月15日后已经在美国恢复访问。英国互联网监控公司Netcraft称,维基解密由Silicon Valley Web Hosting提供主机服务,由Dynadot提供域名解析服务。据称,从上周五起,该网站已经恢复运行。Netcraft安全分析师保罗·穆顿(Paul Mutton)称,维基解密并不包含任何内容,而是将用户重新导向该网站位于俄罗斯的一个镜像站点。尽管如此,鉴于维基解密在美国饱受攻击,该网站在美国恢复访问仍令人感到惊奇。2010年12月3日,EveryDNS宣布,由于维基解密在公布美国国务院保密文件后,遭遇大规模的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导致流量剧增,被迫停止向该网站提供域名解析服务,以免其他50万个使用EveryDNS服务的网站受到影响。在此之前,亚马逊称维基解密违反了服务条款,不再向该网站提供主机服务。PayPal、万事达和Visa也以类似理由先后冻结了该网站的账户。上述公司均表示,他们的行动并非出于政府施压。但是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李伯曼(Joseph Lieberman)称,在亚马逊停止向维基解密提供服务前,该委员会曾与亚马逊进行沟通。为了应对EveryDNS的行为,维基解密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超过1000个镜像站点。为了防止DNS提供商停止提供域名解析服务,维基解密与包括瑞士、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在内的8个国家的不同DNS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解密困境来源于媒体亚马逊终止了与维基解密的服务器租赁合同,后者只好在欧洲地区租用服务器。根据最新的消息,维基解密服务器的新家位于瑞典一个名叫Pionen White的三防掩体之内。维基解密账户被停恐“断粮” 支付商或迫于美国压力美国拍卖网站EBay旗下的网络支付处理商PayPal4日宣布,由于维基揭秘网站违反公司的服务政策,因此决定停止维基揭秘的账户和服务;这意味着维基揭秘将无法通过PayPal获得资金。PayPal发言人表示,由于美国政府宣布维基揭秘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公司因此决定停止维基揭秘的账户和汇款服务。该发言人表示,PayPal并没有与任何政府机构进行过接洽,是独立做出上述决定的。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维基揭秘在微博网站推特上指责PayPal在“美国政府压力”下做出这一决定。美联社报道说,经测试证实4日开始已无法通过这个帐户向维基揭秘网站捐钱。这个帐户据信是维基揭秘获得资助的最保险可靠的渠道。它的背后是德国一个以一位知名黑客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如今这一渠道关闭之后,维基揭秘面临“断粮”的危险。黑客支持黑客发起攻击2010年12月10日消息,维基解密风波掀起全球网络战,有黑客组织声称召集了四千名精英,攻击针对维基解密的机构。一个名叫“匿名者”的黑客组织,透过即时通讯工具Twitter召集四千名同路人,为维基解密发动"偿还行动",指示大家前往一个网址,下载一种设计精密的攻击软件,作为参与这场网战的武器。到目前为止,有多个网站受到攻击,包括对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提出指控的瑞典检控方、拒绝向维基解密提供汇款服务的万事达和Visa信用卡公司,另外,互联网付款公司Paypal,早前也因停止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而遭受黑客攻击。越来越多的与维基解密及被拘留的创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发生纠葛的组织和个人遭到在线攻击,这似乎是为该网站进行报复的黑客所为。周三攻击加剧,此前一天阿桑奇在伦敦被捕,并被拒绝保释,这与他在瑞典遭到的不正当性行为指控相关。包括万事达信用卡(MasterCard Inc.)、Visa信用卡(Visa Inc.)和瑞典检察官办公室在内的一系列组织都报告自己的网站出现技术问题,似乎是遭到所谓拒绝服务攻击,即浏览量突然激增,使电脑不能显示网页。遭袭网站升级2010年1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PayPal、Visa等曾遭维基解密支持者袭击的各大网站已开始升级网络防卫系统,以应对类似黑客袭击事件。PayPal安全部主任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们已加强了反黑客的应对措施,网站数据可以从一个网站转移到另一个网站,PayPal的网站虽然受到一定影响,速度稍慢,但是并没有完全崩溃。而万事达(MasterCard Inc.)网站和Visa表示被袭击的网站上并没有公司业务,只有电子宣传册等文件,重要的客户信息和业务程序并没有受到影响。据PayPal安全部门主任迈克尔?巴雷特(Michael Barrett)介绍,被黑客袭击的事实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公司是否充分利用了可用资源来预防类似事件。为此他们加强了防御系统:PayPal网站上添加了另外一种备用付款模式;首页显示每分钟完成的交易数量和通信量等信息,该部分信息由20个工作站负责监控;加强了容易受到攻击的防御层硬件;PayPal的信息安全工作是以前是全球为基础,现将世界各部门的分工明确化;在客户终端方面加强防护软件和硬件,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安装繁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据悉,虽然黑客袭击仍在继续,但正在运行的新增防御功能已经发挥作用,成功的拦截了干扰通信,PayPal网站上显示的数据表格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FBI已经介入此事调查.签名支持阿桑奇2010年12月14日消息,“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即将在伦敦二次出庭受审,日前,全球约60万维基解密网站支持者在网上签名请愿,希望伦敦法院不要打击阿桑奇及其合作者。  这项请愿行动是由全球采取行动组织Avaaz面向全球发起的,目的是向伦敦法院及有关方面请愿,“立即停止打击‘维基解密’,不要惩罚阿桑奇及其合作者”,“尊重信息自由、新闻自由”。截至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日下午4时,已经有59.4万人在这份网上请愿书上签名,估计截止到13日16时签名者人数早已突破60万。阿桑奇即将于15日下午在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第二次出庭,届时律师将陪伴他一同出庭,并再次向法庭申请保释。据悉,阿桑奇的不少支持者已经计划在其出庭时守候在法院外,以抗议对其的持续拘押。“维基解密”网站因为披露了数十万份美国外交密电使华盛顿陷入尴尬境地,美国总统奥巴马谴责“维基解密”的做法“糟糕、悲哀”。因泄密文件中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政治密事,该网站在多国遭到封杀。不过“维基解密”也想出了各种办法逃过封杀,仍在稳定运营中。破产传闻2011年10月25日,根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日前警告称,由于受到美国金融机构的“经济封杀”,维基解密网站可能于年底破产。阿桑奇说,维基解密网站已经停止公布信息,正集中全力筹集网站运营的资金。他将维基解密网站遭遇的困境归咎于美国银行、万事达、 Visa、PayPal以及西方各国的联合“非法经济封杀”。这种封杀导致网站在过去11个月中,损失了95%的捐赠收入。阿桑奇说:“我们现在必须集中所有资源对抗银行封锁。如果这种金融攻击行为没人阻止,它将成为一种危险而不民主行为的先例。以后任何与强大的金融公司或其政治盟友发生冲突的组织,都可能遭到这种司法程序之外的惩罚。如果公布有关战争真相的行为引发华盛顿圈内人的攻击,那么所有发布维基解密网站提供的材料的媒体都面临着遭封锁的处境。”阿桑奇说,如果这种经济封锁继续下去,维基解密网站恐怕无法维持到2012年。维基解密网站的律师已经在英、美、丹麦、比利时、冰岛以及澳大利亚开始诉前行动,他们也希望欧盟竞争委员会(European Competition Authority)公开调查Visa以及万事达等公司的错误行为。 [10]经济来源维基解密的运营成本并不高,主要用于打官司和服务器。据官方视频介绍每年有100万用于打官司,服务器维护20万。但每年由于账户被冻结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则多达惊人的1500万。而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志愿者和团体的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网站隐秘该网站自打运营以来,就让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头痛不已。“维基解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美国情报部门曾怀疑朱利安·阿桑奇的“维基泄密”是受“国际七三学社”指使,朱利安·阿桑奇似乎参与了2012年白宫泄密事件,但此猜测遭到“国际七三学社”总部否认。“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解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新闻伦理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该网站的运营费用据说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于本身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 [2]传播方式用户可以通过表单匿名上传材料,然后“维基解密”给予核实。作为给嵌入表单的回报,这些网站将得到经过核实的保密文档,并首发报道。“维基解密”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转发这些新闻故事,并自由传播。截止到2009年“维基解密”提供三种文档提交方式:上传到网站,email和邮件。截止到2009年10月末,该机构已经发布了120多万份文档。“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曝光内容播报编辑公布线人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上千名线人身份遭媒体谴责2011年9月2日,沉寂了半年多的维基解密网站因公布约13.4万份美国国务院外交电报而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公布的电报均未经编辑,众多秘密消息源的姓名全部遭曝光。2010年年底,维基解密网站曾向《纽约时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提供了251287份美国250多个驻外大使馆和领事馆与美国国务院互发的秘密电报,这些媒体在进行公开报道时,删除了被认为可能遭到报复的消息源的人名。2011年9月15日,维基解密网站提出要原封不动地公开所有电报内容,被合作媒体拒绝,于是从8月30日开始,维基解密在短短几天内就在其网站公开了约13.4万份未经处理的电报。这些电报大多是美国驻各国大使、参赞等外交官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最新情况汇报。英国《卫报》透露,新解密的电报中至少公开了1000名“线人”的真实身份或他们的代号,令这些人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对于维基解密的一意孤行,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西班牙《国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这五家曾刊登维基解密外交密电的媒体联合予以谴责。2011年9月2日,《卫报》发表了这份谴责声明。声明说,对维基解密公布未经处理的美国国务院电报的行为他们深感痛惜,他们之前与网站的合作是基于保护消息源原则的。 [11]文件公开2006年12月,维基解密发布了它创建以来的第一份文件,由索马里反对派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的一份“秘密文件”,声称将对政府官员处以死刑,因为他们雇佣“罪犯”来袭击他人。这份文件是在中国黑客通过Tor网络传送的信息中找到的。阿桑奇声称他们一般都会在文件公开前尽可能通知文件中涉及到的人物,但是难免还是会造成一些伤害。泄露美军机密文件2010年3月,据报有一份由美国军方反谍报机构在2008年制作的军方机密报告称,WikiLeaks网站的行为已经对美国军方机构的“情报安全和运作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份机密报告称,该网站上泄漏的一些机密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军方在国内和海外的运作安全。”该报告是在3月15日被泄露到了网上。2010年4月,WikiLeaks发放了美军在2007年于巴格达滥杀平民的片段。2010年7月25日,WikiLeaks通过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和美国《纽约时报》公布了92000份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机密文件。2010年8月25日,WikiLeaks再度发表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备忘录,里面主要是述及“如果恐怖分子号召美国公民在美国组织攻击活动并作为攻击基地,会有何相关影响”作分析。2010年10月23日,WikiLeaks公布了391,832份美军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机密文件。泄露美国外交电报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网站泄露了25万份美国驻外使馆发给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文传电报。内容包括中东、伊朗、朝鲜半岛问题、中国官方黑客入侵事件和美国外交官员对一些国家元首的直白评价等。2010年11月29日,《纽约时报》引述WikiLeaks公布的机密文件指出,美国认为Google于2010年1月表示遭受网络攻击是来自中国,该遭骇事件是中国官方操作,使得Google在2010年3月22日宣布,中文搜索服务从中国大陆移转到香港,并扬言退出中国市场。重要的泄密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年7月26日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秘密。 [12]1.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该视频显示,驻伊美军在直升机上朝人群开火,造成包括2名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5人死亡。2.关塔那摩监狱手册(2007年) 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表现良好的在押人员可获得一卷手纸。3.气候学家擅自更改数据(2009) 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4.佩林私人邮件账号(2008年)5.50万条9·11短信(2009年)6.极右政党“英国国家党”的匿名成员名单(2009年下半年)7.数十万份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有关的文件(2010年初)维基解密曝必和必拓“搅黄”力拓与中铝合作维基解密的一份绝密美国外交电报内文显示,澳大利亚财长史旺(WayneSwan)的办公室主任曾告知大使馆官员,称必和必拓公司曾精心部署了一次破坏它的竞争对手力拓公司与中国国企中铝公司的一份价值不菲的合约,可谓技高一筹。必和必拓称对上述市场传言不作评论。阿拉伯国家高官为美国当间谍阿桑奇在专访中宣称,大量在阿拉伯国家担任要职的高官与美国情报局CIA有密切的接触,他们经常访问美国在这些国家的使馆。他说,“这些重要官员是美国在这些国家的间谍”,不过,阿桑奇没有公布这些人的名字。公布美国新监控项目受害国名字“维基解密”网站2014年5月20日宣布,将公开美国国安局新监控项目中受监控国的名字。此前,美国政府试图压制这一消息的发布。美国新闻网站TheIntercept19日刊文称,基于斯诺登的泄密材料,相信国安局一直暗中实施一项新的监控计划,旨在大量截取两个海外国家的通信信息,并记录下所有通话内容。该网站只公布了其中一个受害国名字——巴哈马,称美窃听该国的全部通话记录,受害国民达250万人次。该网站称,公布另一受害国名字或将导致“暴力冲突升级”,因此不予公开。 [13]伊拉克战争纪录2010年4月,维基解密在一个名为“平行谋杀”(Collateral Murder)的网站上公开了2007年巴格达空袭时,伊拉克平民遭美国军方杀害的影片,同年7月,维基解密再发表阿富汗战争日记,内容包含超过76,900份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文档,在此之前这些文档都不曾对大众公开。同年10月,维基解密和主要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又公开了超过400,000份文档,称为伊拉克战争纪录。棱镜门泄密事件在斯诺登披露安全局监控美国和外国公民电子通信的绝密计划"棱镜"之后,维基解密开始与斯诺登合作。 [5]“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2013年6月22 日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爱德华·斯诺登提供支持。根据“维基解密”的声明,阿桑奇指责奥巴马违背了其建立透明政府的承诺,背叛了以斯诺登和布拉德利·曼宁为代表的有技术头脑的年轻一代,是真正的“叛国者”。曼宁先前任驻伊拉克美军陆军情报分析员,2010 年 5 月遭拘押。美国检察部门指控他从军用网络系统内窃取机密文件并提供给“维基解密”。 [6]“棱镜门”事件揭秘者斯诺登2013年7月1日通过“维基解密”网站发表声明, 抨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政府,并威胁向外界披露更多机密。 [7]阿桑奇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声明说,无论美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出逃的结局如何,将继续公布有关美国特工部门国家安全局的机密文件。 [5]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013年7月1日报道,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庇护。根据维基解密网站曝光的名单,这19个国家包括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古巴、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士、委内瑞拉。 [8]当地时间2021年1月4日,英国伦敦一家地方法院法官将就是否同意美国政府引渡“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案,作出裁决。 [9]曝陈水扁曝陈水扁金援巴拿马4500万美元 不曾查核巴拿马《新闻报》(La Prensa)根据维基解密的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机密电文,2011年5月22日在头版及内页报道,陈水扁指定将捐款交给巴国前总统莫斯科索的白手套“南海基金会”,且不曾进行查核。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该报道引述台湾“驻巴外交人员”称,1999年至2008年任总统的莫斯科索曾向他们施压索贿,直到他们屈服为止。莫斯科索说访台时,陈水扁问她台湾可以帮助哪些工程。斯科索提出更新圣托玛斯医院、新建外交部大厦等计划。陈水扁同意全数援赠,但必须透过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私人基金会来收受款项。电文指当时“台湾大使”胡正尧向美方说,台湾并没有规定捐款必须经由私人基金会收受。但据了解,胡正尧不仅同意向基金会拨付巨款,新当选总统杜里荷斯就职前还提醒“台湾大使馆”,停止向“南海基金会”拨付数十万美元款项,而胡正尧并未接受。杜里荷斯就任后透过多米尼加总统转告台北,限令胡正尧在十日内离职,否则将宣布“断交”。该报第五版以“台湾不诚实的捐款”为题的报道,引述前公使阿瑞卡说:“几百万台湾捐赠给巴拿马的钱,被前总统和她的姊姊(前第一夫人)鲁比。莫斯科索中饱私囊,其中一部分盖了空置的‘长嘴鸟博物馆’,而这些款项原是要用做社会福利。”台湾的捐款在“南海基金会Mar del Sur”曝光后引爆丑闻,这个私人基金会的董事几乎都是莫斯科索的亲信,这些人挪用了台湾原来要捐给慈善工作的4500万美元,总审计部也无权监督。创始人播报编辑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是朱利安·保罗·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2006年,朱利安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2019年4月11日,厄瓜多尔撤销了对“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政治庇护,英国警方随后逮捕了阿桑奇。以后将被引渡到美国。 [3]获得奖项播报编辑维基解密曾获得数个奖项,包括2008年的《经济学人》杂志“新媒体奖”。维基解密在2008年发表了《肯尼亚:鲜血的哭泣 - 司法审判之外的杀戮和失踪》(Kenya: The Cry of Blood – Extra Judicial Killings and Disappearances)文件,这篇由肯尼亚国际人权协会所发表之关于肯尼亚警察滥杀的报道,在2009年6月获得了国际特赦组织所颁发的英国媒体奖(“新媒体”类型)。在2010年5月,《纽约每日新闻报》将WikiLeaks列为“彻底改变新闻界的网站”中的第一名。各国态度播报编辑美国在2010年泄露美国外交电报时,维基解密网站每天持续受到DDoS攻击,维基解密官方推特声称这些攻击是由美国政府主导。维基解密网站所利用的亚马逊(Amazon)网站托管服务、PayPal转帐服务皆被关闭或终止,EveryDNS也终止了“”的域名服务。美国同时禁止联邦政府雇员与特约员工阅读维基解密披露的文件,并通知部分大学生不要散播机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敦促美国解决泄密问题。俄罗斯维基解密曾威胁准备公布关于俄罗斯的秘密,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官员发出强硬声明称,维基解密网站如果披露俄罗斯机密,将会永远消失。 [14]相关质疑播报编辑“9·11”恐怖袭击事件手机短信2009年11月26日,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维基解密公布了逾50万条美国民众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当天发送出去的手机短信,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不过,绝大多数短信都来自民众,其中许多人的亲友在世贸大楼或附近工作,恐怖袭击发生后,他们纷纷发短信询问亲人的安危。维基解密秘密工作地点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纽约警方和消防单位表示,无法证实911当天他们的内部通讯是否曾遭到拦截。美国电话公司认为,如果手机短信真的被拦截,那么是何人要这样做、怎么做到的、并为何选择将其公布在网站上,其动机不得不让人怀疑。标榜反腐败 常曝内部文件阿富汗战争一家非官方的国际解密网站公布了大量与驻阿富汗美军行动计划有关的秘密文件,其中包括未公开的阿富汗平民死亡数字及塔利班获得的高性能武器等许多方面的细节。美国政府对此作出反应,表达“愤怒”和谴责,称这一做法将给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影响。美国“维基解密”网站于2010年7月25日公布了大约9.2万份美军在阿富汗行动的秘密文件。“维基解密”说,为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它决定推迟公布另外大约1.5万份文件。这一事件被形容为是美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泄密事件,因为无论是涉及到的文件之数量,还是文件所产生的严重影响,都是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于当地时间25晚同时刊登了“维基解密”所提供的涉密文件。“维基解密”此次披露文件所覆盖的时间从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内容几乎覆盖了自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以来的整个阿富汗战事,其中许多内容并没有过时。这些被“维基解密”组织所泄露出来的秘密文件显示,北约和美国方面一直担心和怀疑阿富汗反叛武装组织得到了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暗中的支持,并认定巴基斯坦情报部门表面上配合联军,暗中却支持阿富汗叛军对付联军,甚至披露了巴情报高官于2008年曾秘密会晤塔利班人员,密谋暗杀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同时表明塔利班已经拥有具有热能跟踪的便携式地对空导弹,而这一消息迄今并没有公开,因为担心会影响到驻阿联军的士气。此外,文件还显示:美国陆海军组成了一支特别部队,即“373特遣部队”,专门在阿富汗等地开展抓捕和暗杀塔利班头目及其组织首脑的行动,美军规定“373特遣部队”的士兵们可以不经请示、不经审判就地击毙那些组织头目。与此同时,文件还披露了在一些塔利班路边炸弹攻击事件和美军攻击行动失误中丧生的阿富汗平民的数字,这些数字此前也一直没有被公开过,文件里甚至还有误杀阿富汗平民的过程描述,比如射杀平民车辆、袭击婚礼现场等。反应:美国政府强烈谴责上述文件在网站曝光之后,美国官方立即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白宫谴责这一事件为“极不负责任之举”。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琼斯说,这些文件泄密“可能会给美军及其盟军士兵的生命构成威胁并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但琼斯同时表示,“这起不负责任的泄露行为,将不会影响我们加深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伙伴关系、打击共同敌人的承诺,并继续支持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的意愿。”社会影响播报编辑阿巴政府严重不安“维基解密”还披露了阿富汗政府试图与塔利班激进分子和解的内幕。自从2010年1月的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结束以来,卡尔扎伊总统一直在积极落实一个计划,也就是重新接纳那些放下武器、支持宪法并切断同国际恐怖组织联系的激进分子,同他们和解。巴基斯坦官员长期以来一直表示支持这个计划,甚至还提出,由于在20多年前苏联占领阿富汗时期,巴基斯坦曾支持过这些激进组织,所以巴基斯坦可以利用这层关系,帮助双方进行调解。阿富汗官员表示对这些文件未经允许而被公布表示失望。阿富汗总统发言人奥马尔在喀布尔谴责了这起事件,他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文件会被泄漏到外面。但他对记者说,这些信息不是什么新东西,阿富汗政府正在研究这些文件。奥马尔说:“大部分内容都不是新的,过去已经讨论过了。其中大部分内容是我们经常与国际合作伙伴讨论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警觉。”不过,阿富汗政治分析家达维说,如果泄漏文件中的内容属实,那么巴基斯坦就是在玩一场令人担忧的“两面派游戏”,特别是因为它还在从美国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达维说,这些文件显示,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代表曾直接同塔利班会面,帮助塔利班组织针对联军和阿富汗军队的袭击,并策划刺杀阿富汗领导人。达维说,巴基斯坦可能希望除掉那些同情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的人,这样,如果卡尔扎伊想同塔利班激进分子达成协议的话,就必须寻求伊斯兰堡的帮助。他说:“巴基斯坦当然能削弱卡尔扎伊,当然能动摇他在阿富汗的地位,减弱阿富汗各部落和各种族对他的支持。”巴基斯坦官员则否认该报告中指认的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与塔利班勾结合作的断言。巴基斯坦驻阿富汗大使称,被公布的美军在阿富汗文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已知的,没有什么新内容。白宫和其同盟此举被认为是为了淡化此次机密文件泄露造成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富坎尼则谴责维基解密不负责任,强调巴国打击武装分子不遗余力,美国行政与立法部门强调所泄漏的文件只能反映过去的状况,与现实已经脱节。一些观察员认为,巴基斯坦秘密情报部门如今仍然不愿意斩断这个联系,因为它认为,在西方从阿富汗撤军后,如果巴基斯坦想对阿富汗施加影响的话,塔利班还是用的着的。澳洲ISTS卷入旋涡(国际七三学社)“维基解密”背后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可怕的不是朱利安·阿桑奇和泄密网站,而是为泄密网站提供情报的网,有分析家认为,这是一个庞大的情报体系,不是一般的组织所能为,美国中情局只是想通过朱利安·阿桑奇找到背后的网,毋庸置疑,美国人想到一个庞大的联谊会——国际七三学社,因为这个学社的成员遍及世界所有国家,成员有数十万之多,朱利安·阿桑奇正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有消息称朱利安·阿桑奇是这个学社的骨干成员。所以,“维基解密”引发澳洲ISTS(国际七三学社)许多成员遭受调查。美国全军封杀U盘为防止军事机密泄露,美国军方下令禁止全军使用USB存储器、CD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违者将以军法论处。美国空军网络部门指挥官理查德·韦伯少将2010年12月3日发布“网络控制令”,要求所有人员“立即停止在所有系统、服务器和连接国防部秘密网络的电脑上使用移动存储介质。”报道称,美军其他军种也收到类似命令。报道称,军方此举是为防范军事机密再次被“维基解密”一类的网站泄露。早在两年前,美国军方曾下令禁止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理由是防止病毒传播。但由于禁止使用移动存储设备给军方数据传输带来很大麻烦,2010年2月,该禁令被取消,结果为“维基解密”大开方便之门。从2010年4月开始,“维基解密”网站陆续公开数十万份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文件。经美国军方调查,文件的泄露者是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作案工具就是移动存储设备。他从军方网络下载大量机密文件,并刻录在一张标为“Lady Gaga”的CD中,之后他将机密文件传输给“维基解密”网站。“维基解密”事件发生后,美军方采取大量措施,一份8月份内部报告显示,五角大楼已限制所有机密电脑向移动设备复制文件的权限。截止到2010年12月,美军大约60%的计算机与主机安全系统连接,监视任何异常行为。维基解密被称为美国外交史911迄今外交史上最大规模的泄密事件2011年11月28日如期发生。当天,“维基解密”网站曝光逾25万份据称是美国国务院的机密文件,将诸多美国外交内幕和盘托出,事件引发的影响,被称为美国外交的“9·11”。作为一家专门揭密的网站,“维基解密”2011年7月和10月曾分别公布9万多份阿富汗战争机密文件和近40万份伊拉克战争机密文件。前者将驻阿富汗美军滥杀平民的种种细节曝光,后者则指仅在2004年至2009年期间,伊拉克战争就造成10.9万人死亡,其中包括6.6万名平民。此外,身份盗窃在当今的互联网已经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催生出了一个以非法监控个人信用记录和身份为基础的完整地下行业。甚至还有更多的迹象证明,互联网是敌对国家间的新战场:2009年4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的电力网络曾受到“来自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间谍的入侵”。7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称,朝鲜向韩国及美国发起了大规模网络进攻,白宫、五角大楼及其他“高级别机构”遭到攻击。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战争也蔓延到了网络:格鲁吉亚指控俄罗斯在对格开战的同时,还向其政府网站发起了一系列网络进攻。安全专家警告称,“网络战”时代已经降临,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的特点,所以想要确定罪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他相关播报编辑与维基百科关系出于法律方面的原因,维基解密(Wikileaks) 与维基百科没有任何官方的正式关系。不过,维基解密(Wikileaks) 与维基百科使用了相同的维基用户界面和网站技术;并且,二者在鼓励任何人成为条目作者和编辑者方面,在以此方式下获得更广泛和更精确的共同创作成果方面,它们的指导哲学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皆依赖于消息灵通的公民组成的社区。不同的是维基百科是百科全书,而维基解密(Wikileaks)是解密档案。维基百科为维基解密(Wikileaks)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维基百科成功地为人们带来准确而更新及时的百科全书条目,让许多人都为之惊叹。维基百科证明了基于一群活跃的社区用户而进行的共同创作,是可以产生大量精准内容的,并且符合快速、民主、透明的原则。维基解密(Wikileaks)致力于提供快速而精确的,基于解密文档的信息传播、查证、分析、说明以及更深解读,以此造福世界各地的人们。 WikiLeaks(中文媒体译作:维基解密、维基揭密、维基泄密)是一个与维基百科或维基媒体基金会没有建立任何关系的站点。在2010年8月11日,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已于英国一份报章说明此项内容(《Jimmy Wales: people think I'm responsible for Wikileaks》)。维基解密域名之登记者为Wikia的员工,这些域名显示之内容是由Wikileaksorg提供,这或许有些误导。 此外,Wikia与维基媒体基金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组织,二者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维基百科创办人之声明:“Wikia并未提供服务给这些网域名称的网站。这些域名在网域名称服务器(DNS)内的CNAME记录均导向至wikileaksorg.这些网域名称在很久以前已合法转移给Wikileaks,但不知何故,Wikileaks从未完成移转的技术流程。Wikia已多次要求其尽速完成之,但并未有结果。Wikileaks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先生表示他目前忙得不可开交,以目前发生的有关新闻事件来看,其所言看起来属实。”2010年12月初,Wikia网域显示其为域名停放或页面不存在。2010年12月8日吉米·威尔士又在其用户讨论页回复了一条相关提问:就这个问题来说,当维基解密网页初公开时他们发布了一份新闻稿,宣传自己是“(泄露)秘密的维基百科”。当时我们对他们没有任何头绪,搞不懂是骗局、滥发信息或者其他什么的,为了保护域名而注册的域名。我们立刻联系了他们了解事情始末,而他们就误用维基百科的名字道歉并处理了问题……但他们尚未完成(域名)转移的设定。法律现状播报编辑法律背景维基解密的法律地位非常复杂。阿桑奇将维基解密视作一个保护告密者的中间组织。担心被曝光或受到惩罚的告密者可以泄密给维基解密,之后由维基解密帮他们泄密给媒体,这种方式胜过直接告诉媒体。它的服务器遍及欧洲且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未受到信息审查过滤的网络接口接入。该组织总部位于瑞典,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严格的法律来保护这些重要的泄密者信息。维基解密宣布它不会恳求任何泄密信息。然而,阿桑奇曾在在马来西亚举行的Hack In The Box会议上要求一群黑客和安全研究员来帮助自己寻找在"2009泄密最高通缉令"清单上的文件。可能面临的犯罪指控美国司法部在外交电文泄露开始后不久就展开了针对维基解密的调查。司法部长Eric Holder证实该调查“不是暴力恐吓”,而是“一个积极的,持续的犯罪调查。”《华盛顿邮报》报道,司法部正在酝酿对其提出间谍罪指控,一份前任公诉人的提议指出其困难之处:第一次宪法修正案保护媒体言论自由。数个在最高法院进行判决的案例都表明了宪法支持非法获得信息并发布给公众的人其在获取过程中并没有违反法律的立场。联邦检察院也本打算以买卖国家财产罪控告阿桑奇,但因为外交电文要机密于物理财产,这种方式也面临障碍。任何对阿桑奇的指控都需要将阿桑奇引渡到美国,根据先前的从瑞典进行引渡的案例,这一步总是制造了复杂的司法流程和潜在的时间上的拖延。阿桑奇的一个律师说,另一方面,他们正在力争把阿桑奇引渡到瑞典因为他可能被引渡到美国。阿桑奇的律师马克-斯蒂文斯曾“听说来自瑞典作家的消息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有一个高级陪审团”聚集并讨论有关维基解密案件的犯罪指控。在澳大利亚,当局和联邦警署没有声明维基解密所触犯的法律,但是总理吉拉德曾声明组建维基解密基金会和从外国窃取美国政府的保密文件是非法行为。吉拉德在之后的对其声明的解释中引用了那句“最初美国新兵对资料的盗窃行为的严重性胜过阿桑奇先生”。Spencer Zifcak,一个名为自由维多利亚的澳大利亚公民自由组织的主席,提醒人们,没有控告和完整的审判流程及结果就不能说维基解密是一个非法组织。当许多政府对阿桑奇发出威胁时,法律专家本-索尔驳斥道,把阿桑奇做为犯罪者或者恐怖分子的全球性的污蔑战争的目标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美国宪法权利中心发布了一份声明,在声明中用“多个法律触及不到或者谬误的案例”强调了有关拘捕阿桑奇的危险性。法律责任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对维基揭密网站及创始人阿桑奇进行调查,他们公布数十万美国秘密的外交文件违反了澳大利亚的法律。美国政府警告要起诉泄漏外交情报的人员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最新更新】维基解密公开的数千份可下载敏感文件 - 知乎

【最新更新】维基解密公开的数千份可下载敏感文件 - 知乎首发于NOSEC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最新更新】维基解密公开的数千份可下载敏感文件NOSECNOSEC安全讯息平台提供快速、专业、深入、全面的安全资讯平台。近日,白帽汇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白帽汇)关注到国外媒体Twitter讨论维基解密公开的数千份文件,可供任何人下载。根据维基解密Twitter官方说明显示:它是可批量下载已发布文档的页面, 以便用户可以创建镜像、脱机访问发布或使用原始数据,并非是阿桑奇被捕的回应。维基解密Twitter发布的NoteTwitter讨论信息网站公布的部分文件列表 白帽汇了解到,在其公开的网址中,仅首页就有1763份文件公开。其中可以看到clinton-email(中文翻译克林顿邮件),zimbabwe-military-election.pdf (中文翻译为津巴布韦军事选举), zimbabwe-chinese-weapons.zip(中文翻译津巴布韦-中国武器)等字样得文件,也包括之前曝光过得vault7等诸多文件。(本文中案例为随机选取,并非有意所指) 其文件类型包含了视频,PDF、txt、sql、csv、zip等诸多格式的文件。其首页页面显示文档得时间多数为1984年1月1日1点零1(原因不明)。以上内容由白帽汇整理编辑。如果问题,欢迎指正。

相关链接:https://twitter.com/BennyDRasmussen/status/111778239783821721白帽汇会持续关注该动态,大家可后续关注该链接 https://nosec.org/home/detail/2487.html。白帽汇从事信息安全,专注于安全大数据、企业威胁情报。公司产品:FOFA-网络空间安全搜索引擎、FOEYE-网络空间检索系统、NOSEC-安全讯息平台。为您提供:网络空间测绘、企业资产收集、企业威胁情报、应急响应服务。编辑于 2019-04-16 09:57维基解密朱利安·保罗·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赞同 172​​79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NOSEC专注网络安全,关注网络安

维基百科与维基解密有什么关系? - 知乎

维基百科与维基解密有什么关系?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维基百科维基解密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与维基解密有什么关系?关注者75被浏览132,674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10 个回答默认排序关彳山是个人。​ 关注关于这个问题,维基百科有专页声明:维基百科:維基解密與維基百科無關。它是一个与维基百科或维基媒体基金会没有建立任何关系的网站,仅仅是因都采用名为Wiki的多人协作模式而导致名称相似。[1]但二者之间发生过域名问题。维基解密网页成立时发布了一份新闻稿,称自己是“(泄露)秘密的维基百科”。当时维基百科方面对他们没有任何头绪,不知是否骗局、垃圾邮件或者其他什么的,所以维基百科方面保护性地注册了一些域名,并立刻联系他们了解事情始末,而他们对误用维基百科的名字道了歉。所有问题当时都得到妥善处理,只是他们尚未完成(域名)移转的技术流程。[2]在2010年8月11日,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已于英国一份报章说明此项内容(Jimmy Wales: people think I'm responsible for Wikileaks)[3]。域名http://wikileaks.com、http://wikileaks.net、http://wikileaks.us、http://wikileaks.biz、http://wikileaks.mobi之登记者为Wikia的员工[4][5],这些域名显示之内容是由Wikileaks.org提供,这或许有些误导。此外,Wikia与维基媒体基金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组织,二者没有任何关系。维基百科创办人还声明称:Wikia并未提供服务给这些网域名称的网站。这些域名在网域名称伺服器(DNS)内的CNAME记录均导向至http://www.wikileaks.org。这些网域名称在很久以前已合法转移给维基解密,但不知何故,维基解密从未完成移转的技术流程。Wikia已多次要求其尽速完成之,但并未有结果。维基解密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先生表示他目前忙得不可开交,以目前发生的有关新闻事件来看,其所言看起来属实。[6]2010年12月初,Wikia网域显示其为域名停放或页面不存在[7]。因为现状“维基解密”与“维基百科”名称相近,为避免两者混淆,造成维基百科项下所有计划受到牵连,维基百科社群建议勿以任何语言之“维基”(Wiki)字眼,来取代维基解密的简称。以中文而言,社群更强烈希望媒体能以全名称呼或“维解”来作为维基解密之简写。[1]----参考来源1.维基百科:維基解密與維基百科無關2.User talk:Jimbo Wales,维基百科创办人吉米·威尔士的用户讨论页3."Jimmy Wales: people think I'm responsible for Wikileaks", Shane Richmond, The Daily Telegraph (UK), 11 August 2010, webpage: Tele-5434.4.WikiLeaks.com - WikiLeaks Information5.User:Mdavis - Wikia Community Central6.Wikipedia:Wikileaks is not part of Wikipedi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7.Who Makes Money from WikiLeaks?文中部分内容来自中文维基百科,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共享,本文亦使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发布于 2014-08-28 11:51​赞同 3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雷锋和雷峰塔的关系=java 和 javascript的关系编辑于 2015-05-21 19:45​赞同 46​​6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如何确认维基解密的爆料内容是否真实? - 知乎

如何确认维基解密的爆料内容是否真实?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维基解密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2016 年美国大选唐纳德·约翰·特朗普(Donald J. Trump)希拉里邮件门、叛国案、克林顿基金会丑闻等系列事件如何确认维基解密的爆料内容是否真实?关注者1,534被浏览667,284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8 条评论​分享​41 个回答默认排序兔子君噗噗​ 关注谢邀。我来从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入手,以希拉里邮件门为例,证明维基解密的公信力。很简单,首先,技术层面。一般的文档文件的确不难伪造,但想大规模的伪造电子邮件比登天还难,因为电子邮件是所有资料文件里最特殊最多维的一种。每一封邮件不仅包含邮件内容本身,还有对应的邮件地址、时间以及IP地址,维基解密的爆料还附上了每一封邮件的原始代码。如果你想伪造一封电子邮件,就意味着你要伪造邮件对应的所有数据。曝光的邮件里,有很多人用的是Gmail邮箱,如何造假?自己闭门造车,改IP改时间改内容改附件?可是你要知道,谷歌即使没向建制派妥协,如果发现你这样造谣造假,也会分分钟揭穿你。另外一种可能,是侵入谷歌的服务器进行篡改,这种可能我只能说再见。其次,想伪造邮件时间和内容,这个太难了,伪造范围包括邮件发出时间、到达对方服务器的时间、邮件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发件人的身份和在场证明等。考虑到这些,即使是伪造单一邮件用于害人也是很难办到的事,加上民主党众多邮件都是群发和邮件串,这样大面积的作假基本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张三伪造了一封邮件——邮件里李四在骂他老板。如果你是李四,现在你老板因为邮件门要炒你鱿鱼,你会不会生气?你当然会喊冤啊:我没发过这样的邮件,肯定有人想害我,而且那个点我在公司处理货物,没用电脑没用手机,监控录像可以证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证明。第二点,心理层面。邮件门事件,没有任何人出来辟谣,这点就足够证明了。如果是假资料,那么,如此大规模的造谣造假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必会引起全世界的围剿。另外,这么大的事,美媒基本选择了沉默,这已经等于默认了,典型的鸵鸟心态,洗不干净,只好装死了。以民主党的尿性,只要找到几封伪造的邮件就可以反击,可惜几个月了,一封都找不到,反而邮件里的内容全可以对上号。现在美媒都不得不承认邮件门是真实的,连CNN都开始播报邮件内容了。当然了,我并不是说维基解密的爆料都一定真实有效,特别是考虑到有人可能会恶意流出假资料,陷害维基解密。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维基解密在曝光资料前,都会以各种方式验证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最后,阿桑奇还活着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美国政府知道维基解密的资料全是真的,而且惧怕维基解密启动危机模式,所以只敢拔拔阿桑奇的网线。如果美方胆敢轻举妄动,维基解密就会启动危机模式,放出所有猛料,大家一起死。类似三体小说里,罗辑震慑三体人的手段,非常厉害。----------------------------------------------------------------------------------------转载请附上出处署名,谢谢!知乎:兔子君http://zhihu.com/people/RabbitJumps----------------------------------------------------------------------------------------编辑于 2016-10-31 11:16​赞同 818​​46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琬如温玉​华盛顿州立大学 机械工程硕士​ 关注你可以从@yFaust那个角度洗地,说维基解密有选择性的公布了一部分真实的邮件,但不能说它公布的是造假的邮件.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数学. 基本数学的排列组合上,可以确认维基解密造假的可能性接近于0. 希拉里团队有几千号人,接受团队发邮件的人估计几万人. 现在每隔几天就有2000封邮件爆出. 简单点,就按2000来说. 2000多个收件人,2000多个发件人,你试试把这2000人跟现实中一一配对的关系理清楚试试?这里面的人几乎遍布全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公司,如果不是每个团队专人负责某个地区,你不可能全部都认识——不说别的,上次维基解密列的各个媒体效忠的名嘴记者几百人,美国人能认全的有几个?谁是什么公司的?邮件后缀是什么?谁的名字缩写是什么?比如鲍威尔. 谁的代号是什么,比如奥巴马. 谁跟谁是认识的?谁跟谁不可能认识?谁是谁的上司?谁向谁汇报?你到泄密里面找到弄乱的一个试试?你自己做一个,不弄乱试试?就算你发动算法专家,用计算机给你一一列清楚了. 还需要如下的超级写手团队几百人——几百个人去琢磨,写邮件的当时,现实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别忘了,他在大使馆避难. 你试试给自己设置几百个不同的身份和背景,因为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对一个刚发生的事情,给出了几百种不同的反应?你能写好可以去领诺贝尔文学奖了. AA对BB做了回复,两者的主要内容总要对的上吧. 别牛头不对马嘴哟. 更何况,你还需要几百人,还需要根据发件人的身份,模仿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思路,他们的语法习惯,他的俚语,他容易打错的单词. 比如鲍威尔的dicking bimbo这种. 这种超大的工程,除非维基解密有个上千人的团队,上百个专职写手,专门研究希拉里团队以及跟希拉里有关的人的邮件习惯,才有可能.而他却在大使馆避难. 然后你说他能每过几天搞出几千封假邮件.你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还是侮辱大家的?————看到姿势提高了,有人说100个塞有一两个假的. 请问如果你是阿桑奇,你选那一个作假?假设98个信息都无关痛痒,2个作假信息是猛料,大家注意力都在2个上面,你作假是不是太明显了?假设98个信息跟那2个作假信息都是相当的猛料,你犯得着专门作2个假吗?另外,邮件是循环系统,做两个假,后面11次爆料,万一与之相关的回复的邮件没改过来,马上就露馅了. 为了园一到两个谎言,增加修改几十个几百个谎言吗?阿桑奇才没你这么傻呢. 编辑于 2016-10-20 07:56​赞同 1382​​116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维基解密事件_百度百科

事件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维基解密事件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美国军方反谍报机构在2008年制作的军方机密报告2010年3月,据报有一份由美国军方反谍报机构在2008年制作的军方机密报告称,维基解密网站 (Wikileaks) 的行为已经对美国军方机构的“情报安全和运作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份机密报告称,该网站上泄漏的一些机密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军方在国内和海外的运作安全。”该报告是在3月15日被泄露到了网上。2010年4月,维基解密发放了美军在2007年于巴格达滥杀平民的片段。中文名维基解密事件外文名Wikileaks Event发生时间2010年主要涉及国家美国、阿富汗、伊朗主人公朱利安·阿桑奇目录1事件经过2事件影响3美国态度4相关新闻5网站介绍6网站创始人7核心管理人员8运作方式9盈利模式10质疑11事件链接事件经过播报编辑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网站 (Wikileaks) 通过英国《卫报》、 德国《明镜》和美国《纽约时报》公布了92000份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军事机密文件。三家新闻媒体2010年7月25日同时在网站上刊登出关于此事的报道。 机密文件中,最具破坏性的消息是北约联军在阿富汗杀死平民的事件。 文件声称,驻阿富汗美军有些不愿公之于众的“秘密”,其中包括数百名阿富汗平民遭到误杀、误伤。许多人是无辜的摩托车手或者司机,他们因被怀疑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而遭到射杀。文件还披露了驻阿英军部队在喀布尔射杀平民的事件。文件披露,2000名阿富汗平民被塔利班路边炸弹炸死。许多误杀平民事件此前并未得到披露。此外,泄密文档还透露,北约联军有一支特种部队——“373特遣部队”,该部队负责“击毙或者俘获”塔利班头目,他们在实施行动时不需要对塔利班头目进行审判。而为了顺利完成追杀任务,“373特遣部队”有时候不惜杀害阿富汗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只要“373特遣部队”认为有必要,阿富汗警务人员也难遭幸免。 泄密文档称,塔利班曾使用精密的热追踪导弹对付北约联军的飞机。上世纪80年代,阿富汗抵抗运动战士使用由美国提供的类似武器对抗苏联军队,效果显著。不过,美军从未公开承认塔利班拥有此类武器。而对于美国的反恐盟友巴基斯坦,这些文件暗示,尽管伊斯兰堡方面正在为美国的战争努力提供帮助,巴基斯坦军方的三军情报局却在巴基斯坦境内为塔利班提供了避难所。美国官员也怀疑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多年来一直在对塔利班等阿富汗武装组织提供指导。事件影响播报编辑由于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泄密文档无疑会火上浇油,可能会使人再次产生对阿富汗战争的质疑。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上述军方报告的曝光甚至会促使奥巴马政府调整对阿战略。美国态度播报编辑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于2010年7月26日称,美国正在追捕阿富汗战争文件的泄密者,并表示涉案人士可能是在军方拥有较高权限的内部人士。据英国路透社7月26日消息,美国国防部官员称,泄露超过9.1万笔美军在阿富汗机密文件的人员,看上去拥有秘密的权限去接近那些阿富汗战争的敏感资料,这不排除泄密者是内部人士的可能。他还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秘密文件被曝光。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莫瑞尔表示这名泄密者被抓住之前,美国军方都要处于戒备状态,因为更多的信息随时有可能被公布。莫瑞尔在发言中没有对被泄露的文件内容本身做出任何评价,称自己目前还无法确认这些数量庞大的信息。  美国官员称,泄密文件显示伊朗与基地组织和其他逊尼派极端分子有更深入的合作。美国官员和中东分析员称,在“维基泄密”网站爆出的秘密文件中有资料详细讲述了伊朗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联系。官员称,美国多年来一直收到有关伊朗向塔利班走私武器的报告。而此次泄密文件更是显示,伊朗官员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高层领导人有直接接触。而且伊朗在基地组织与其他国家进行武器交易时充当中间人角色。相关新闻播报编辑维基揭秘网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说,将在一个月内公开剩余1.5万份美国阿富汗战争涉密文件。维基揭秘网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2010年8月18日声称,美国国防部表示愿意与这家网站商议如何帮助后者审查即将发布的剩余1.5万份阿富汗战争涉密文件,以便屏蔽美军“线人”个人资料等敏感信息。维基解密公布40万份伊战文件2010年10月23日,“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对美国有线新闻网说,这40万份伊战文件逐层记录了伊拉克战争6年时间里,美军在伊拉克作战的情况,包括美军纪录他们所见、所闻以及所做事情的报告。这些文件中纪录到,6年来,有10.9万人在伊战中丧命,其中63%是伊拉克平民;与此对比,此前的报告称,9年的阿富汗战争导致2万人丧命。对此阿桑奇表示,伊拉克战争的丧生人数是阿富汗战争的5倍,与阿战相比,可谓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屠杀”。阿桑奇说,这些机密文件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对死者更为详细的描述,包括他们在哪场行动中死亡,以及死去的地点等。披露这批文件,让这些曾经默默无闻,对人们来说只是一个抽象数字的死者,有了自己的纪录,从此为世人所知。阿桑奇指出,所要公布的这批文件引起的震感非同小可,也许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从一个方面了解目前阿富汗战争的复杂情况。“维基解密”此前表示将于本月23日在欧洲发布约40万份涉及伊拉克战争的美军秘密文件。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指,这批文件中记载了多起美驻伊部队虐囚及滥杀平民事件,但知情的美军方没有就此进行合理调查,由此遭到阿桑奇抨击。维基解密-被美国务院宣布违法美国当局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7日晚表示,拒绝与泄密网站“维基解密”就其拟泄漏300多万份机密文件一事进行谈判,同时宣布“维基解密”持有这些密件,属于违反美国法律的非法行为。2010年11月22日,“维基解密”网站在其微博上表示,计划在下一次大规模泄密行动中,公开300多万份机密文件。这批文件的数量是其上个月公布的伊拉克文件的7倍之多。网站介绍播报编辑成立于2006年,但在2007年1月才首次在网络上露面。它一直自我标榜为: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活动家、记者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该网站自打运营以来,就让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头痛不已。“维基解密”网站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维基泄密”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目前,“维基泄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  “维基泄密”(Wikileaks)网站名声大噪,原因是它在2010年4月初披露了美国直升机滥杀伊拉克平民的视频。该视频共有800万人次的浏览量,让美军方十分被动。这家网站专门致力于“泄密”,平均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但美国政府却拿它无可奈何,因为它“深藏不露”。网站创始人播报编辑朱利安·阿桑奇被称为“黑客罗宾汉”,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有消息称他参与创办澳洲ISTS(全球七十年代人的联谊会——国际七三学社)。童年时,由于父母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奇从小就过着吉普赛人式的流浪生活。他在中小学阶段一共上过37所学校,还上过6所大学。也许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他不安分的冒险性格。维基解密事件“维基解密”的运营资金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该网站经常披露一些揭露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的“内部文件”。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网站成立于2006年,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目前,“维基解密”已卷入大约100场官司。 网址:该网站设有简体中文版,但自2010年7月28日起,中文版无法打开。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核心管理人员播报编辑其核心管理人员有5人,其中一人名叫丹尼尔·施密特。施密特现年32岁,是一名德国人,生活在柏林。他长得又高又瘦,戴一副黑边眼镜,留着小胡子。此前,他在一家私人公司当网络工程师,后辞职专门运作该网站。和其他负责人一样,他实际上是在自己家工作,也不拿工资,尽管他是全职工作,每天工作数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丹尼尔·施密特表示‘维基泄密’所传递的信息是,你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5名核心人员每天更新网站的内容,将网友上传的材料去芜存精。这些材料有1/3的被立即删除,其中包括一些人自己胡乱编写的所谓揭露性材料、恶搞的东西以及伪造的文件。其余的则由数百名专家来帮助审核。数百名专家中既有法律人士,也有笔迹鉴定专家和视频加密专家。当然,他们都是志愿者。平均每天约有30份敏感文件被网友贴到该网站上,供全球网民观看。 为了免遭人身攻击或吃官司,只有施密特和阿桑奇公开了自己在网站中扮演的角色。运作方式播报编辑用户可以通过表单匿名上传材料,然后“维基解密”给予核实。作为给嵌入表单的回报,这些网站将得到经过核实的保密文档,并首发报道。“维基解密”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转发这些新闻故事,并自由传播。目前(指2009年)“维基解密”提供三种文档提交方式:上传到网站,email和邮件。截止到2009年10月末,该机构已经发布了120多万份文档。“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维基解密这家网站专门致力于“泄密”,平均每天贴出30份敏感文件,但美国政府却拿它无可奈何,因为它“深藏不露”。该网站创立者为澳大利亚记者朱利安·阿桑奇,该网站由一些新闻记者、技术人员以及活动家来运行,内容可谓“兼收并蓄”。盈利模式播报编辑该网站的盈利模式仍是个问题。直到现在,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据说费用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现在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质疑播报编辑“维基解密”公布了逾50万条美国民众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当天发送出去的手机短信,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不过,绝大多数短信都来自民众,其中许多人的亲友在世贸大楼或附近工作,恐怖袭击发生后,他们纷纷发短信询问亲人的安危。“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纽约警方和消防单位表示,无法证实911当天他们的内部通讯是否曾遭到拦截。美国电话公司认为,如果手机短信真的被拦截,那么是何人要这样做、怎么做到的、并为何选择将其公布在网站上,其动机不得不让人怀疑。据统计,不包括19名劫机者,“9·11事件”共造成2998人罹难,其中被官方证实死亡的有2974人。[1] 此外,有人称,该网站不遵循平衡报道原则。“维基泄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泄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这点也让人深为忧虑。现在,主流的新闻媒体也密切关注该网站。任何的网络讯号,都有可能被ISP所拦截,即使是经过Https所加密过的封包(不论封包内容是否被解开过,至少都能够得到使用者的上网IP与该封包传送的时间)。如果在自宅、学校、工作场所、或是具有录影设备或会纪录使用者身分的网咖把文档泄露的话,可能危害告密者的人身安全。事件链接播报编辑伊朗声称“维基解密”事件是美国的宣传阴谋伊朗高级人权理事会秘书长拉里贾尼(Mohammad Javad Larijani)称,许多人以为,维基解密(WikiLeaks)披露美国大量外交密电让美国处于尴尬境地,但其实这是美国为改善自身形象而策划的阴谋。  拉里贾尼称:“维基解密泄露的文件像是在制造公众舆论,以改变美国在各国眼中的灾难形象。”维基解密公布的约25万份外交密电中,有些坦率评估了美国盟友,激起部分国家的愤怒,令美国重新审视其分享内部信息的方式。拉里贾尼指出,这次对美国外交机密的表面攻击,实际上是一场狡猾的阴谋。拉里贾尼称:“他们公布这批文件,是为减轻世界公众舆论对美国施加的压力。”“可能有10%左右的文件是真实的,譬如针对各使馆的密电,但即使这些文件也价值普通,未包含任何不同寻常的内容。”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Wikileaks 为何遭到如此封杀? - 知乎

Wikileaks 为何遭到如此封杀?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朱利安·保罗·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维基解密Wikileaks 为何遭到如此封杀?从各国政府到 App Store,似乎人人皆诛之?显示全部 ​关注者100被浏览40,849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4 个回答默认排序郭磊​法律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 Wikileaks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泄密者,更接近于一个全球机密和内幕信息(很多是缺少审核的)的集散与发布平台,过去,一个单一情报被泄露造成的伤害,正在被无所畏惧,拥有极高全球关注度的Wikileaks,十倍、二十倍的加以放大。他们接受情报的种类和渠道已经超越了公共和外交层面,据悉他们手中掌握着一些令商业银行和投资公司们感到难堪的信息。这意味着任何与它相关的大机构,都有可能成为泄密的对象,甚至引火烧身。Wikileaks不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但那些试图限制、绞杀它的势力,实际上早就处于一种“脱缰”状态了。 发布于 2010-12-26 16:35​赞同 72​​2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Gefrierend有文化的混混​ 关注自从人类穿上了衣服,就出现了另外一群人,他们有个有趣又合理的想法,“我想揭开别人的底裤看一看”—阿桑奇。这自然引来了愤怒的反对—“我穿过那么多衣服,凭什么你只关心我的底裤?”“看什么!我的底裤是忠诚的鲜红!”“呸呸,自由的天蓝色底裤才是正确!”“我穿的,是父辈的底裤!”“底裤下面是什么,你看看自己的不就知道了?”阿桑奇一脱裤子—“我没穿底裤…”底裤的颜色、款式重要吗?未必,不勒蛋就好。阿桑奇这种“流氓”有意义吗?当然!底裤要勤洗勤换,不然,你的根就烂掉了!发布于 2016-12-14 02:21​赞同 9​​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维基解密 - MBA智库百科

维基解密 - MBA智库百科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0个条目

查看

条目讨论编辑 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维基解密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维基解密(又称维基泄密、维基揭秘;英语:WikiLeaks)

目录

1 什么是维基解密

2 维基解密网站介绍

3 维基解密网站运营

3.1 服务器

3.2 黑客支持

[编辑] 什么是维基解密

  维基解密是通过协助知情人让组织、企业、政府在阳光下运作的、无国界、非盈利的互联网媒体。

  朱利安·保罗·阿桑奇,一个澳大利亚的互联网积极分子,通常被视为维基解密的创建者、主编和总监。Kristinn Hrafnsson Joseph Farrell and Sarah Harrison是其组织的其他成员中仅有的几个被公众获知的与维基解密有关的人。Kristinn Hrafnsson 也和阿桑奇, Ingi Ragnar Ingason以及Gavin MacFadyen等人同为阳光媒体产品部职员。

  这个国际性非营利媒体组织,专门公开来自匿名来源和网络泄露的文件。网站成立于2006年12月,由阳光媒体(The Sunshine Press)运作。在成立一年后,网站宣称其文档数据库成长至逾120万份。

  维基解密大量发布机密文件的的做法使其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维基解密捍卫了民主和新闻自由,而反对者则认为大量机密文件的泄露威胁了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并影响国际外交。

[编辑] 维基解密网站介绍

  参与人员

  维基解密曾宣称网站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台湾、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小型公司的技术人员所创立。包括《纽约客》(2010年6月7日)杂志在内的多家媒体指出,澳洲籍的网络行动人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是网站的主导者。Advisory Board(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有记者、受到政治迫害的代表者、反贪污分子、人权分子、律师、还有密码学者。

  维基解密(Wikileaks) 目前有超过1,200位的人登记参与。除了分享资料之外,维基解密(Wikileaks) 需要更多能以组织形态参与的人。

  首次公开

  维基解密首次公开出现在互联网上是在2007年1月。当时网站声明该网站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台湾、欧洲、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公司技术人员所创立”。.维基解密每天接到约30份用户匿名提交的文档,一般他们会先经过顾问和志愿者团队的可信度审核后,以原始的、未经编辑的形式把那些可信的材料贴出来,并附上评论。

  维基解密网站托管在以坚持客户匿名著称的瑞典网络服务提供商,这家公司可以承受法律压力和网络攻击。然后送到位于比利时的服务器上,再送到“另一个法律上较为友善的国家”,然后这些文件被删除,转存到其他地方。有一批匿名的工程师提供技术维护,整个流程和提交的文件都被加密,并使用经过修改的Tor网络匿名传输,整个系统即使核心成员也无法全部进入。此外,维基解密还在系统中一直传递许多虚假的提交文件,以使真正的文件难以被发现。

  该网站经常披露一些揭露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的“内部文件”。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网站成立于2006年,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维基解密”已卷入大约100场官司。

  传播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表单匿名上传材料,然后“维基解密”给予核实。作为给嵌入表单的回报,这些网站将得到经过核实的保密文档,并首发报道。“维基解密”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转发这些新闻故事,并自由传播。

  截止到2009年“维基解密”提供三种文档提交方式:上传到网站,email和邮件。截止到2009年10月末,该机构已经发布了120多万份文档。“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

  经济来源

  维基解密的运营成本并不高,主要用于打官司和服务器。据官方视频介绍每年有100万用于打官司,服务器维护20万。但每年由于账户被冻结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则多达惊人的1500万。而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志愿者和团体的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

  获得奖项

  维基解密曾获得数个奖项,包括2008年的《经济学人》杂志“新媒体奖”。维基解密在2008年发表了《肯尼亚:鲜血的哭泣 - 司法审判之外的杀戮和失踪》(Kenya: The Cry of Blood – Extra Judicial Killings and Disappearances)文件,这篇由肯尼亚国际人权协会所发表之关于肯尼亚警察滥杀的报道,在2009年6月获得了国际特赦组织所颁发的英国媒体奖(“新媒体”类型)。在2010年5月,《纽约每日新闻报》将WikiLeaks列为“彻底改变新闻界的网站”中的第一名。

  网站隐秘

  该网站自打运营以来,就让不少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头痛不已。

  “维基解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该网站的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美国情报部门曾怀疑朱利安·阿桑奇的“维基泄密”是受“国际七三学社”指使,朱利安·阿桑奇似乎参与了2012年白宫泄密事件,但此猜测遭到“国际七三学社”总部否认。

  “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解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新闻伦理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

  该网站的运营费用据说每年为30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器和技术支持的费用。借助于本身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

[编辑] 维基解密网站运营

[编辑] 服务器

  停止支持

  美国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1日突然宣布停止为维基揭秘网提供服务器支持,维基揭秘网的主页一度无法登录。美国媒体2日报道称,维基揭秘网重新与瑞典最大的网络服务供应商BahnhofAB公司展开了合作。

  为维基揭秘网提供服务器支持的主机位于瑞典一个被弃用的防空洞内。该防空洞修建于冷战时期,犹如谍战大片中展示的一样,它有着坚固的钢铁大门,而且还能承受核攻击,如今它被开发成了一个地下数据中心。BahnhofAB公司总裁卡隆曾形容该防空洞是斯德哥尔摩民防工程的“心脏”。

  BahnhofAB公司此前也曾为维基揭秘网提供过服务器支持,但后来由于受到电脑黑客攻击,维基揭秘网转而与美国亚马逊公司进行合作。

  恢复访问

  维基解密(WikiLeaks)主站点在被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商EveryDNS停止服务近10天后,2010年12月15日后已经在美国恢复访问。

  英国互联网监控公司Netcraft称,维基解密由Silicon Valley Web Hosting提供主机服务,由Dynadot提供域名解析服务。据称,从上周五起,该网站已经恢复运行。

  Netcraft安全分析师保罗·穆顿(Paul Mutton)称,维基解密并不包含任何内容,而是将用户重新导向该网站位于俄罗斯的一个镜像站点。尽管如此,鉴于维基解密在美国饱受攻击,该网站在美国恢复访问仍令人感到惊奇。

  2010年12月3日,EveryDNS宣布,由于维基解密在公布美国国务院保密文件后,遭遇大规模的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导致流量剧增,被迫停止向该网站提供域名解析服务,以免其他50万个使用EveryDNS服务的网站受到影响。

  在此之前,亚马逊称维基解密违反了服务条款,不再向该网站提供主机服务。PayPal、万事达和Visa也以类似理由先后冻结了该网站的账户。

  上述公司均表示,他们的行动并非出于政府施压。但是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李伯曼(Joseph Lieberman)称,在亚马逊停止向维基解密提供服务前,该委员会曾与亚马逊进行沟通。

  为了应对EveryDNS的行为,维基解密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建立了超过1000个镜像站点。为了防止DNS提供商停止提供域名解析服务,维基解密与包括瑞士、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在内的8个国家的不同DNS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

  解密困境

  亚马逊终止了与维基解密的服务器租赁合同,后者只好在欧洲地区租用服务器。根据最新的消息,维基解密服务器的新家位于瑞典一个名叫Pionen White的三防掩体之内。

  来源于媒体

  维基解密账户被停恐“断粮” 支付商或迫于美国压力

  美国拍卖网站EBay旗下的网络支付处理商PayPal4日宣布,由于维基揭秘网站违反公司的服务政策,因此决定停止维基揭秘的账户和服务;这意味着维基揭秘将无法通过PayPal获得资金。

  PayPal发言人表示,由于美国政府宣布维基揭秘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公司因此决定停止维基揭秘的账户和汇款服务。该发言人表示,PayPal并没有与任何政府机构进行过接洽,是独立做出上述决定的。

  而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维基揭秘在微博网站推特上指责PayPal在“美国政府压力”下做出这一决定。

  美联社报道说,经测试证实4日开始已无法通过这个帐户向维基揭秘网站捐钱。这个帐户据信是维基揭秘获得资助的最保险可靠的渠道。它的背后是德国一个以一位知名黑客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如今这一渠道关闭之后,维基揭秘面临“断粮”的危险。

[编辑] 黑客支持

  黑客发起攻击

  2010年12月10日消息,维基解密风波掀起全球网络战,有黑客组织声称召集了四千名精英,攻击针对维基解密的机构。

  一个名叫“匿名者”的黑客组织,透过即时通讯工具Twitter召集四千名同路人,为维基解密发动"偿还行动",指示大家前往一个网址,下载一种设计精密的攻击软件,作为参与这场网战的武器。

  到目前为止,有多个网站受到攻击,包括对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提出指控的瑞典检控方、拒绝向维基解密提供汇款服务的万事达和Visa信用卡公司,另外,互联网付款公司Paypal,早前也因停止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而遭受黑客攻击。

  越来越多的与维基解密及被拘留的创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发生纠葛的组织和个人遭到在线攻击,这似乎是为该网站进行报复的黑客所为。

  周三攻击加剧,此前一天阿桑奇在伦敦被捕,并被拒绝保释,这与他在瑞典遭到的不正当性行为指控相关。包括万事达信用卡(MasterCard Inc.)、Visa信用卡(Visa Inc.)和瑞典检察官办公室在内的一系列组织都报告自己的网站出现技术问题,似乎是遭到所谓拒绝服务攻击,即浏览量突然激增,使电脑不能显示网页。

  遭袭网站升级

  2010年1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PayPal、Visa等曾遭维基解密支持者袭击的各大网站已开始升级网络防卫系统,以应对类似黑客袭击事件。

  PayPal安全部主任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们已加强了反黑客的应对措施,网站数据可以从一个网站转移到另一个网站,PayPal的网站虽然受到一定影响,速度稍慢,但是并没有完全崩溃。而万事达(MasterCard Inc.)网站和Visa表示被袭击的网站上并没有公司业务,只有电子宣传册等文件,重要的客户信息和业务程序并没有受到影响。

  据PayPal安全部门主任迈克尔?巴雷特(Michael Barrett)介绍,被黑客袭击的事实给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公司是否充分利用了可用资源来预防类似事件。为此他们加强了防御系统:PayPal网站上添加了另外一种备用付款模式;首页显示每分钟完成的交易数量和通信量等信息,该部分信息由20个工作站负责监控;加强了容易受到攻击的防御层硬件;PayPal的信息安全工作是以前是全球为基础,现将世界各部门的分工明确化;在客户终端方面加强防护软件和硬件,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安装繁琐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据悉,虽然黑客袭击仍在继续,但正在运行的新增防御功能已经发挥作用,成功的拦截了干扰通信,PayPal网站上显示的数据表格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FBI已经介入此事调查.

  签名支持阿桑奇

  2010年12月14日消息,“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即将在伦敦二次出庭受审,日前,全球约60万维基解密网站支持者在网上签名请愿,希望伦敦法院不要打击阿桑奇及其合作者。  这项请愿行动是由全球采取行动组织Avaaz面向全球发起的,目的是向伦敦法院及有关方面请愿,“立即停止打击‘维基解密’,不要惩罚阿桑奇及其合作者”,“尊重信息自由、新闻自由”。

  截至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日下午4时,已经有59.4万人在这份网上请愿书上签名,估计截止到13日16时签名者人数早已突破60万。

  阿桑奇即将于15日下午在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第二次出庭,届时律师将陪伴他一同出庭,并再次向法庭申请保释。据悉,阿桑奇的不少支持者已经计划在其出庭时守候在法院外,以抗议对其的持续拘押。

  “维基解密”网站因为披露了数十万份美国外交密电使华盛顿陷入尴尬境地,美国总统奥巴马谴责“维基解密”的做法“糟糕、悲哀”。因泄密文件中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政治密事,该网站在多国遭到封杀。不过“维基解密”也想出了各种办法逃过封杀,仍在稳定运营中。

  破产传闻

  2011年10月25日,根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日前警告称,由于受到美国金融机构的“经济封杀”,维基解密网站可能于年底破产。

  阿桑奇说,维基解密网站已经停止公布信息,正集中全力筹集网站运营的资金。他将维基解密网站遭遇的困境归咎于美国银行、万事达、 Visa、PayPal以及西方各国的联合“非法经济封杀”。这种封杀导致网站在过去11个月中,损失了95%的捐赠收入。

  阿桑奇说:“我们现在必须集中所有资源对抗银行封锁。如果这种金融攻击行为没人阻止,它将成为一种危险而不民主行为的先例。以后任何与强大的金融公司或其政治盟友发生冲突的组织,都可能遭到这种司法程序之外的惩罚。如果公布有关战争真相的行为引发华盛顿圈内人的攻击,那么所有发布维基解密网站提供的材料的媒体都面临着遭封锁的处境。”

  阿桑奇说,如果这种经济封锁继续下去,维基解密网站恐怕无法维持到2012年。维基解密网站的律师已经在英、美、丹麦、比利时、冰岛以及澳大利亚开始诉前行动,他们也希望欧盟竞争委员会(European Competition Authority)公开调查Visa以及万事达等公司的错误行为。

来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7%BB%B4%E5%9F%BA%E8%A7%A3%E5%AF%86"

打开MBA智库App, 阅读完整内容

打开App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或投诉举报。

本条目相关文档

 “维基解密”事件对于构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的几点思考 16页 政治经济学的隐身与现身——对《跟着钱的去向——“维基解密”与披露的政治经济学》的回应 6页 维基技术的本质及影响 2页 中国维基行业发展态势 24页 中国维基行业发展态势 24页 中国维基行业发展态势 23页 基于维基技术的企业知识地图构建 8页 基于维基技术的企业知识地图构建 8页 知识全球化时代中国互联网维基产业研究分析xx中国维基发展报告 84页 语义维基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4页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Dan,LuyinT. 页面分类: 媒体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维基解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知识点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问答

首页

专题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百科VIP

百科VIP会员权益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开通/续费百科VIP

登录

消息

昵称未设置

百科VIP

未开通

收藏夹

账号安全中心

我的页面

我的贡献

我的讨论页

我的设置

退出登录

打开APP

导航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本周推荐

最多推荐

生产线包装印刷宗庆后消费经济纪梵希第一性原理智能卡在途物资软预算约束停板

奶头乐理论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则情绪ABC理论垃圾人定律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破窗效应INFPSWOT分析模型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此页面最后修订:12:11,2018年2月24日.

智库首页 -

百科首页 -

关于百科 -

客户端 -

人才招聘 -

广告合作 -

权利通知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2023 MBAli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意见反馈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 MBA智库App 查看 (我的 > 帮助与反馈 > 我的反馈)

知道了

our.wikileaks.org

>

our.wikileaks.org

How to contact WikiLeaks?

What is Tor?

Tips for Sources

After Submitting

Key fingerprint 9EF0 C41A FBA5 64AA 650A 0259 9C6D CD17 283E 454C

-----BEGIN PGP PUBLIC KEY BLOCK-----

mQQBBGBjDtIBH6DJa80zDBgR+VqlYGaXu5bEJg9HEgAtJeCLuThdhXfl5Zs32RyB

I1QjIlttvngepHQozmglBDmi2FZ4S+wWhZv10bZCoyXPIPwwq6TylwPv8+buxuff

B6tYil3VAB9XKGPyPjKrlXn1fz76VMpuTOs7OGYR8xDidw9EHfBvmb+sQyrU1FOW

aPHxba5lK6hAo/KYFpTnimsmsz0Cvo1sZAV/EFIkfagiGTL2J/NhINfGPScpj8LB

bYelVN/NU4c6Ws1ivWbfcGvqU4lymoJgJo/l9HiV6X2bdVyuB24O3xeyhTnD7laf

epykwxODVfAt4qLC3J478MSSmTXS8zMumaQMNR1tUUYtHCJC0xAKbsFukzbfoRDv

m2zFCCVxeYHvByxstuzg0SurlPyuiFiy2cENek5+W8Sjt95nEiQ4suBldswpz1Kv

n71t7vd7zst49xxExB+tD+vmY7GXIds43Rb05dqksQuo2yCeuCbY5RBiMHX3d4nU

041jHBsv5wY24j0N6bpAsm/s0T0Mt7IO6UaN33I712oPlclTweYTAesW3jDpeQ7A

ioi0CMjWZnRpUxorcFmzL/Cc/fPqgAtnAL5GIUuEOqUf8AlKmzsKcnKZ7L2d8mxG

QqN16nlAiUuUpchQNMr+tAa1L5S1uK/fu6thVlSSk7KMQyJfVpwLy6068a1WmNj4

yxo9HaSeQNXh3cui+61qb9wlrkwlaiouw9+bpCmR0V8+XpWma/D/TEz9tg5vkfNo

eG4t+FUQ7QgrrvIkDNFcRyTUO9cJHB+kcp2NgCcpCwan3wnuzKka9AWFAitpoAwx

L6BX0L8kg/LzRPhkQnMOrj/tuu9hZrui4woqURhWLiYi2aZe7WCkuoqR/qMGP6qP

EQRcvndTWkQo6K9BdCH4ZjRqcGbY1wFt/qgAxhi+uSo2IWiM1fRI4eRCGifpBtYK

Dw44W9uPAu4cgVnAUzESEeW0bft5XXxAqpvyMBIdv3YqfVfOElZdKbteEu4YuOao

FLpbk4ajCxO4Fzc9AugJ8iQOAoaekJWA7TjWJ6CbJe8w3thpznP0w6jNG8ZleZ6a

jHckyGlx5wzQTRLVT5+wK6edFlxKmSd93jkLWWCbrc0Dsa39OkSTDmZPoZgKGRhp

Yc0C4jePYreTGI6p7/H3AFv84o0fjHt5fn4GpT1Xgfg+1X/wmIv7iNQtljCjAqhD

6XN+QiOAYAloAym8lOm9zOoCDv1TSDpmeyeP0rNV95OozsmFAUaKSUcUFBUfq9FL

uyr+rJZQw2DPfq2wE75PtOyJiZH7zljCh12fp5yrNx6L7HSqwwuG7vGO4f0ltYOZ

dPKzaEhCOO7o108RexdNABEBAAG0Rldpa2lMZWFrcyBFZGl0b3JpYWwgT2ZmaWNl

IEhpZ2ggU2VjdXJpdHkgQ29tbXVuaWNhdGlvbiBLZXkgKDIwMjEtMjAyNCmJBDEE

EwEKACcFAmBjDtICGwMFCQWjmoAFCwkIBwMFFQoJCAsFFgIDAQACHgECF4AACgkQ

nG3NFyg+RUzRbh+eMSKgMYOdoz70u4RKTvev4KyqCAlwji+1RomnW7qsAK+l1s6b

ugOhOs8zYv2ZSy6lv5JgWITRZogvB69JP94+Juphol6LIImC9X3P/bcBLw7VCdNA

mP0XQ4OlleLZWXUEW9EqR4QyM0RkPMoxXObfRgtGHKIkjZYXyGhUOd7MxRM8DBzN

yieFf3CjZNADQnNBk/ZWRdJrpq8J1W0dNKI7IUW2yCyfdgnPAkX/lyIqw4ht5UxF

VGrva3PoepPir0TeKP3M0BMxpsxYSVOdwcsnkMzMlQ7TOJlsEdtKQwxjV6a1vH+t

k4TpR4aG8fS7ZtGzxcxPylhndiiRVwdYitr5nKeBP69aWH9uLcpIzplXm4DcusUc

Bo8KHz+qlIjs03k8hRfqYhUGB96nK6TJ0xS7tN83WUFQXk29fWkXjQSp1Z5dNCcT

sWQBTxWxwYyEI8iGErH2xnok3HTyMItdCGEVBBhGOs1uCHX3W3yW2CooWLC/8Pia

qgss3V7m4SHSfl4pDeZJcAPiH3Fm00wlGUslVSziatXW3499f2QdSyNDw6Qc+chK

hUFflmAaavtpTqXPk+Lzvtw5SSW+iRGmEQICKzD2chpy05mW5v6QUy+G29nchGDD

rrfpId2Gy1VoyBx8FAto4+6BOWVijrOj9Boz7098huotDQgNoEnidvVdsqP+P1RR

QJekr97idAV28i7iEOLd99d6qI5xRqc3/QsV+y2ZnnyKB10uQNVPLgUkQljqN0wP

XmdVer+0X+aeTHUd1d64fcc6M0cpYefNNRCsTsgbnWD+x0rjS9RMo+Uosy41+IxJ

6qIBhNrMK6fEmQoZG3qTRPYYrDoaJdDJERN2E5yLxP2SPI0rWNjMSoPEA/gk5L91

m6bToM/0VkEJNJkpxU5fq5834s3PleW39ZdpI0HpBDGeEypo/t9oGDY3Pd7JrMOF

zOTohxTyu4w2Ql7jgs+7KbO9PH0Fx5dTDmDq66jKIkkC7DI0QtMQclnmWWtn14BS

KTSZoZekWESVYhORwmPEf32EPiC9t8zDRglXzPGmJAPISSQz+Cc9o1ipoSIkoCCh

2MWoSbn3KFA53vgsYd0vS/+Nw5aUksSleorFns2yFgp/w5Ygv0D007k6u3DqyRLB

W5y6tJLvbC1ME7jCBoLW6nFEVxgDo727pqOpMVjGGx5zcEokPIRDMkW/lXjw+fTy

c6misESDCAWbgzniG/iyt77Kz711unpOhw5aemI9LpOq17AiIbjzSZYt6b1Aq7Wr

aB+C1yws2ivIl9ZYK911A1m69yuUg0DPK+uyL7Z86XC7hI8B0IY1MM/MbmFiDo6H

dkfwUckE74sxxeJrFZKkBbkEAQRgYw7SAR+gvktRnaUrj/84Pu0oYVe49nPEcy/7

5Fs6LvAwAj+JcAQPW3uy7D7fuGFEQguasfRrhWY5R87+g5ria6qQT2/Sf19Tpngs

d0Dd9DJ1MMTaA1pc5F7PQgoOVKo68fDXfjr76n1NchfCzQbozS1HoM8ys3WnKAw+

Neae9oymp2t9FB3B+To4nsvsOM9KM06ZfBILO9NtzbWhzaAyWwSrMOFFJfpyxZAQ

8VbucNDHkPJjhxuafreC9q2f316RlwdS+XjDggRY6xD77fHtzYea04UWuZidc5zL

VpsuZR1nObXOgE+4s8LU5p6fo7jL0CRxvfFnDhSQg2Z617flsdjYAJ2JR4apg3Es

G46xWl8xf7t227/0nXaCIMJI7g09FeOOsfCmBaf/ebfiXXnQbK2zCbbDYXbrYgw6

ESkSTt940lHtynnVmQBvZqSXY93MeKjSaQk1VKyobngqaDAIIzHxNCR941McGD7F

qHHM2YMTgi6XXaDThNC6u5msI1l/24PPvrxkJxjPSGsNlCbXL2wqaDgrP6LvCP9O

uooR9dVRxaZXcKQjeVGxrcRtoTSSyZimfjEercwi9RKHt42O5akPsXaOzeVjmvD9

EB5jrKBe/aAOHgHJEIgJhUNARJ9+dXm7GofpvtN/5RE6qlx11QGvoENHIgawGjGX

Jy5oyRBS+e+KHcgVqbmV9bvIXdwiC4BDGxkXtjc75hTaGhnDpu69+Cq016cfsh+0

XaRnHRdh0SZfcYdEqqjn9CTILfNuiEpZm6hYOlrfgYQe1I13rgrnSV+EfVCOLF4L

P9ejcf3eCvNhIhEjsBNEUDOFAA6J5+YqZvFYtjk3efpM2jCg6XTLZWaI8kCuADMu

yrQxGrM8yIGvBndrlmmljUqlc8/Nq9rcLVFDsVqb9wOZjrCIJ7GEUD6bRuolmRPE

SLrpP5mDS+wetdhLn5ME1e9JeVkiSVSFIGsumZTNUaT0a90L4yNj5gBE40dvFplW

7TLeNE/ewDQk5LiIrfWuTUn3CqpjIOXxsZFLjieNgofX1nSeLjy3tnJwuTYQlVJO

3CbqH1k6cOIvE9XShnnuxmiSoav4uZIXnLZFQRT9v8UPIuedp7TO8Vjl0xRTajCL

PdTk21e7fYriax62IssYcsbbo5G5auEdPO04H/+v/hxmRsGIr3XYvSi4ZWXKASxy

a/jHFu9zEqmy0EBzFzpmSx+FrzpMKPkoU7RbxzMgZwIYEBk66Hh6gxllL0JmWjV0

iqmJMtOERE4NgYgumQT3dTxKuFtywmFxBTe80BhGlfUbjBtiSrULq59np4ztwlRT

wDEAVDoZbN57aEXhQ8jjF2RlHtqGXhFMrg9fALHaRQARAQABiQQZBBgBCgAPBQJg

Yw7SAhsMBQkFo5qAAAoJEJxtzRcoPkVMdigfoK4oBYoxVoWUBCUekCg/alVGyEHa

ekvFmd3LYSKX/WklAY7cAgL/1UlLIFXbq9jpGXJUmLZBkzXkOylF9FIXNNTFAmBM

3TRjfPv91D8EhrHJW0SlECN+riBLtfIQV9Y1BUlQthxFPtB1G1fGrv4XR9Y4TsRj

VSo78cNMQY6/89Kc00ip7tdLeFUHtKcJs+5EfDQgagf8pSfF/TWnYZOMN2mAPRRf

fh3SkFXeuM7PU/X0B6FJNXefGJbmfJBOXFbaSRnkacTOE9caftRKN1LHBAr8/RPk

pc9p6y9RBc/+6rLuLRZpn2W3m3kwzb4scDtHHFXXQBNC1ytrqdwxU7kcaJEPOFfC

XIdKfXw9AQll620qPFmVIPH5qfoZzjk4iTH06Yiq7PI4OgDis6bZKHKyyzFisOkh

DXiTuuDnzgcu0U4gzL+bkxJ2QRdiyZdKJJMswbm5JDpX6PLsrzPmN314lKIHQx3t

NNXkbfHL/PxuoUtWLKg7/I3PNnOgNnDqCgqpHJuhU1AZeIkvewHsYu+urT67tnpJ

AK1Z4CgRxpgbYA4YEV1rWVAPHX1u1okcg85rc5FHK8zh46zQY1wzUTWubAcxqp9K

1IqjXDDkMgIX2Z2fOA1plJSwugUCbFjn4sbT0t0YuiEFMPMB42ZCjcCyA1yysfAd

DYAmSer1bq47tyTFQwP+2ZnvW/9p3yJ4oYWzwMzadR3T0K4sgXRC2Us9nPL9k2K5

TRwZ07wE2CyMpUv+hZ4ja13A/1ynJZDZGKys+pmBNrO6abxTGohM8LIWjS+YBPIq

trxh8jxzgLazKvMGmaA6KaOGwS8vhfPfxZsu2TJaRPrZMa/HpZ2aEHwxXRy4nm9G

Kx1eFNJO6Ues5T7KlRtl8gflI5wZCCD/4T5rto3SfG0s0jr3iAVb3NCn9Q73kiph

PSwHuRxcm+hWNszjJg3/W+Fr8fdXAh5i0JzMNscuFAQNHgfhLigenq+BpCnZzXya

01kqX24AdoSIbH++vvgE0Bjj6mzuRrH5VJ1Qg9nQ+yMjBWZADljtp3CARUbNkiIg

tUJ8IJHCGVwXZBqY4qeJc3h/RiwWM2UIFfBZ+E06QPznmVLSkwvvop3zkr4eYNez

cIKUju8vRdW6sxaaxC/GECDlP0Wo6lH0uChpE3NJ1daoXIeymajmYxNt+drz7+pd

jMqjDtNA2rgUrjptUgJK8ZLdOQ4WCrPY5pP9ZXAO7+mK7S3u9CTywSJmQpypd8hv

8Bu8jKZdoxOJXxj8CphK951eNOLYxTOxBUNB8J2lgKbmLIyPvBvbS1l1lCM5oHlw

WXGlp70pspj3kaX4mOiFaWMKHhOLb+er8yh8jspM184=

=5a6T

-----END PGP PUBLIC KEY BLOCK-----

How to contact WikiLeaks?

What is Tor?

Tips for Sources

After Submitting

Contact

If you need help using Tor you can contact WikiLeaks for assistance in setting it up using our simple webchat available at: https://wikileaks.org/talk

If you can use Tor, but need to contact WikiLeaks for other reasons use our secured webchat available at http://wlchatc3pjwpli5r.onion

We recommend contacting us over Tor if you can.

How to contact WikiLeaks?

What is Tor?

Tips for Sources

After Submitting

Tor

Tor is an encrypted anonymising network that makes it harder to intercept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or see where communications are coming from or going to.

In order to use the WikiLeaks public submission system as detailed above you can download the Tor Browser Bundle, which is a Firefox-like browser available for Windows, Mac OS X and GNU/Linux and pre-configured to connect using the anonymising system Tor.

Tails

If you are at high risk and you have the capacity to do so, you can also access the submission system through a secure operating system called Tails. Tails is an operating system launched from a USB stick or a DVD that aim to leaves no traces when the computer is shut down after use and automatically routes your internet traffic through Tor. Tails will require you to have either a USB stick or a DVD at least 4GB big and a laptop or desktop computer.

How to contact WikiLeaks?

What is Tor?

Tips for Sources

After Submitting

Tips

Our submission system works hard to preserve your anonymity, but we recommend you also take some of your own precautions. Please review these basic guidelines.

1. Contact us if you have specific problems

If you have a very large submission, or a submission with a complex format, or are a high-risk source, please contact us. In our experience it is always possible to find a custom solution for even the most seemingly difficult situations.

2. What computer to use

If the computer you are uploading from could subsequently be audited in an investigation, consider using a computer that is not easily tied to you. Technical users can also use Tails to help ensure you do not leave any records of your submission on the computer.

3. Do not talk about your submission to others

If you have any issues talk to WikiLeaks. We are the global experts in source protection – it is a complex field. Even those who mean well often do not have the experience or expertise to advise properly. This includes other media organisations.

How to contact WikiLeaks?

What is Tor?

Tips for Sources

After Submitting

After

1. Do not talk about your submission to others

If you have any issues talk to WikiLeaks. We are the global experts in source protection – it is a complex field. Even those who mean well often do not have the experience or expertise to advise properly. This includes other media organisations.

2. Act normal

If you are a high-risk source, avoid saying anything or doing anything after submitting which might promote suspicion.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try to stick to your normal routine and behaviour.

3. Remove traces of your submission

If you are a high-risk source and the computer you prepared your submission on, or uploaded it from, could subsequently be audited in an investigation, we recommend that you format and dispose of the computer hard drive and any other storage media you used.

In particular, hard drives retain data after formatting which may be visible to a digital forensics team and flash media (USB sticks, memory cards and SSD drives) retain data even after a secure erasure. If you used flash media to store sensitive data, it is important to destroy the media.

If you do this and are a high-risk source you should make sure there are no traces of the clean-up, since such traces themselves may draw suspicion.

4. If you face legal action

If a legal action is brought against you as a result of your submission, there are organisations that may help you. The Courage Founda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dedic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journalistic sources. You can find more details at https://www.couragefound.org.

Submit documents to WikiLeaks

WikiLeaks publishes documents of political or historical importance that are censored or otherwise suppressed. We specialise in strategic global publishing and large archives.

The following is the address of our secure site where you can anonymously upload your documents to WikiLeaks editors. You can only access this submissions system through Tor. (See our Tor tab for more information.) We also advise you to read our tips for sources before submitting.

http://ibfckmpsmylhbfovflajicjgldsqpc75k5w454irzwlh7qifgglncbad.onion

If you cannot use Tor, or your submission is very large, or you have specific requirements, WikiLeaks provides several alternative methods. Contact us to discuss how to proceed.

How to contact WikiLeaks?

What is Tor?

Tips for Sources

After Submitting

WikiLeaks

Shop

Donate

Submit

Leaks

News

About

Partners

Leaks

News

About

Partners

our.wikileaks.org

Tor Project

Tails

Courage

Bitcoin

WL Research Community - user contributed research based on documents published by WikiLeaks

Main Page

From our.wikileaks.org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Welcome to the WL Research Community. We are a group of volunteers who compile summarized information from data published by WikiLeaks. Join us as we bring truth to light on some of the most powerful political and corporate entities in the world. Interested in joining? Checkout our Getting Started guide.

Contents

1 Recent Publications

1.1 Vault 7: Marble Framework

1.2 Vault 7: Dark Matter

1.3 Vault 7: CIA Hacking Tools Revealed

1.4 CIA espionage orders for the 2012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1.5 Berats Box

1.6 German BND Inquiry Materials

1.7 The HBGary Emails

1.8 The Carter Cables 3

2 Browse by Topic

3 Browse by Location

4 Browse by Type

5 Investigations

6 Other

7 All Publications

Recent Publications

Vault 7: Marble Framework

Mar 31, 2017 - continues the Vault 7 series with Marble 676 source code files for the CIA's secret anti-forensic Marble Framework. Marble is used to hamper forensic investigators and anti-virus companies from attributing viruses, trojans and hacking attacks to the CIA.

Marble does this by hiding ("obfuscating") text fragments used in CIA malware from visual inspection. This is the digital equivallent of a specalized CIA tool to place covers over the english language text on U.S. produced weapons systems before giving them to insurgents secretly backed by the CIA.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Vault 7: Dark Matter

Mar 23, 2017 - continues the Vault 7 series which contains documentation for several CIA projects that infect Apple Mac Computer firmware (meaning the infection persists even if the operating system is re-installed) developed by the CIA's Embedded Development Branch (EDB). These documents explain the techniques used by CIA to gain 'persistence' on Apple devices, including the Mac and iPhone and demonstrate their use of EFI / UEFI and firmware malware.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Matter Search on WikiLeaks

Vault 7: CIA Hacking Tools Revealed

Mar 7, 2017 - begins its new series of leaks on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ode-named Vault 7 by WikiLeaks, it is the largest ever publication of confidential documents on the agency. The first full part of the series, Year Zero, comprises 8,761 documents and files from an isolated, high-security network situated inside the CIA's Center for Cyber Intelligence in Langley, Virgina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CIA espionage orders for the 2012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Feb 16, 2017 - All major French political parties were targeted for infiltration by the CIA's human (HUMINT) and electronic (SIGINT) spies in the seven months leading up to France's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Berats Box

Dec 5, 2016 - is a searchable archive of 57,934 emails from the personal email address of Berat Albayrak, who is President Recep Tayyip Erdoğan's son-in-law and Turkey's Minister of Energy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German BND Inquiry Materials

Dec 1, 2016 - is a 90 GB collection of 2,420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German parliamentary inquiry into the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of Germany's foreign intelligence agency Bundesnachrichtendienst (BND) and its coopera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The HBGary Emails

Nov 29, 2016 - WikiLeaks publishes in searchable format more than 60 thousand emails from private intelligence firm HBGary. The publication today marks the early release of US political prisoner Barrett Brown, who was detained in 2012 and sentenced to 63 months in prison in connection with his journalism on Stratfor and HBGary.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The Carter Cables 3

Nov 28, 2016 - As part of our Public Library of U.S. Diplomacy or PLUSD, this publication is a collection of diplomatic messages (cables) sent to and from the US government, it's liasons, and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while Jimmy Carter was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This installment of cables is from 1979.

Publication Research

Browse Category

Search on WikiLeaks

Browse by Topic

Business

Energy

Environment

Finance

Government

Politics

Law

Law Enforcement

Lobbying

Military

Oil

Surveillance

War

Weapons

Browse All Topics

Browse by Location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Colorado

Nevada

Arizona

Europ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Middle East

Iraq

Saudi Arabia

Turkey

Yemen

Browse All Locations

Browse by Type

Articles

People

Companies

Organizations

Events

Publications

Investigations

Terms

Investigations

The Clintons' Inner Circle

Hogan & Lovells: A Curious Company

Thanksgiving 2011 & The Clinton Foundation

Conservation & Uranium One

The Tim Kaine Choice

Leaked Debate Questions

U.S. Presidential Transition 2008

U.S. Presidential Transition 2016

Browse All Investigations

Other

Speculative Threads

All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

Categories / Tags

Browse Publication

Vault 7: CIA Hacking Tools Revealed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National Security

Browse Documents

CIA espionage orders for the 2012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United States, France, Intelligence

Read Document

Berats Box

Turkey, Energy

Search Emails

German BND Inquiry Materials

NSA, BND, Germany

Search Documents

HBGary Emails

HBGary, United States

Search Emails

Yemen Files

Yemen, United States

Browse Documents & Emails

Podesta Emails

Clintons

Custom Search

DNC Emails

DNC, Politics

Custom Search

Hillary Clinton Email Archive

Clintons, United States

Custom Search

Public Library of U.S. Diplomacy

PLUSD, Politics, United States

Custom Search

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 Trade

Browse Documents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TPP, Trade

Browse Documents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 Trade

Browse Documents

The Saudi Cables

Saudi Arabia

Custom Search

The Syria Files

Syria

Custom Search

AKP Emails

Turkey

Custom Search

IMF Internal Greek Disaster

Greece

Browse Documents

NSA Targets World Leaders

NSA, European Union, Germany

Browse Documents

EU Military Operations Refugees

European Union

Browse Documents

The New Dirty War for Africa's Uranium and Minderal Rights

Africa

Browse Documents

The SourceAmerica Tapes

United States

Browse Documents

CIA Director John Brennan Emails

CIA

Browse Documents

NSA World Spying

NSA

Browse Documents

Hacking Team Emails

Investigations

Custom Search

German BDN Inquiry into NSA

Investigations

Browse Documents

Sony Emails

Investigations

Custom Search

CIA Travel Advice

Investigations

Browse Documents

Spy Files

Surveillance

Browse Documents

Pirate Bay Founder Prosecution

Sweden

Browse Documents

Detainee Policies

Investigations

Browse Documents

Global Intelligence Files

Stratfor

Browse Documents

Guantánamo Files

GITMO

Browse Documents

Iraq War Logs

Iraq

Search Documents

Afghan War Logs

Afghanistan

Search Docu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our.wikileaks.org/index.php?title=Main_Page&oldid=2237"

Navigation menu

Personal tools

Log in

Namespaces

Main page

Discussion

Variants

Views

Read

View source

View history

More

Search

Sections

ArticlesInvestigationsPublicationsTerms

Add Research

Add ArticleAdd CompanyAdd OrganizationAdd PersonAdd TermTo Do

Help

AboutGetting StartedGuidelinesContact UsFAQRecent changes

Tools

What links hereRelated changesSpecial pagesPrintable versionPermanent linkPage informationBrowse properties

This site is user contributed material created by the WL Research Community based on documents published by WikiLeaks.

The content of these pages is not made by WikiLeaks staff but by the WL Research Community who works to open up the revelations buried inside WikiLeaks publications for all.

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this volunteer team please email us at: researchcommunity@wikileaks.org

This page was last modified on 23 April 2017, at 20:05.

Privacy policy

About our.wikileaks.org

Disclaimers

Top

WL Research Community - user contributed research based on documents published by WikiLeaks.

Tor is an encrypted anonymising network that makes it harder to intercept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or see where communications are coming from or going to.

Tails is a live operating system, that you can start on almost any computer from a DVD, USB stick, or SD card. It aims at preserving your privacy and anonymity.

The Courage Founda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that supports those who risk life or liberty to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Bitcoin uses peer-to-peer technology to operate with no central authority or banks; managing transactions and the issuing of bitcoins is carried out collectively by the network.

朱利安·阿桑奇_百度百科

阿桑奇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朱利安·阿桑奇播报讨论上传视频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朱利安·保罗·阿桑奇,男,1971年7月3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市,“维基解密”的创始人,被称为“黑客罗宾汉”。2006年,阿桑奇创办维基解密。2010年,这家网站曝光关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海量秘密文件,令美国政府颜面尽失。2012年,阿桑奇在保释期间躲进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2017年12月,阿桑奇被授予厄瓜多尔国籍。 [10]2019年4月,厄瓜多尔不再向阿桑奇提供庇护,英国警方随即以违反保释条例为由逮捕阿桑奇。次月,美国检察官以17项间谍罪和1项滥用计算机罪控告阿桑奇。同年11月,瑞典方面放弃调查对阿桑奇的强奸指控。2021年7月,阿桑奇的厄瓜多尔国籍被取消 [10];12月10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阿桑奇将被引渡至美国 [41]。2022年4月20日,英国法院已批准将“维基揭秘”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引渡至美国 [47];当地时间6月17日,英国内政大臣帕特尔签署命令,批准引渡阿桑奇至美国 [50]。2023年6月,英国高等法院驳回了“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上诉 [58];当地时间9月5日,法国法院拒绝向身在伦敦狱中的“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提供政治庇护。 [60]中文名朱利安·保罗·阿桑奇外文名Julian Paul Assange别    名黑客罗宾汉国    籍澳大利亚出生地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市出生日期1971年7月3日毕业院校墨尔本大学职    业记者主要成就2006年创办“维基解密”性    别男目录1人物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2人物事件▪揭秘事件▪维基解密▪传言▪涉嫌强奸▪流亡经过▪被捕▪人物拘留▪引渡申请▪俄媒斥美媒▪美国要求引渡▪保释请求▪提出上诉▪将被引渡至美国3个人生活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人物经历播报编辑童年1971年7月3日,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汤斯维尔市。他的母亲“克莱尔”(化名)在他满周岁时和一位导演结婚。在他8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给一位暴虐的音乐家,不久分居。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在阿桑奇14岁时,已搬家37次。频繁的迁居使阿桑奇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学龄教育,他依靠自学读了大量书籍。少年维基解密网创始人由于父母开办了一个流动演出公司,阿桑奇从小就过着吉普赛人式的流浪生活。他在中小学阶段一共上过37个学校,还上过6个大学。16岁时,孤独的朱利安成为了一名网络黑客。逃亡中的克莱尔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的对面租了间房子,阿桑奇经常到店里的一台Commodore 64型电脑上编程。后来,克莱尔把这台电脑买下作为礼物送给阿桑奇,正是在这台电脑上,阿桑奇学会了如何破解常用程序。阿桑奇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并以门达克斯(Mendax)的名号联上了当时还未成形的互联网,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声誉,被称为“能够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他和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为“跨国颠覆”的小组,曾闯入欧洲和北美的保密计算机系统。阿桑奇和他的黑客伙伴们的活动日趋活跃大胆,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澳大利亚联邦警察针对他们展开了名为“天气行动”的调查行动。阿桑奇和一个16岁的女孩建立了关系。当他18岁时,那位姑娘怀孕,两人举行了非正式的婚礼,不久后阿桑奇有了自己的儿子。青年朱利安·阿桑奇1991年9月份,他侵入加拿大电信公司“北方电讯”设在墨尔本的主终端,然后在那里四处刺探。10月29日晚上11点,警官肯·戴伊敲开了他的门,对阿桑奇说:“我想你已在等着我来了吧。”阿桑奇被控31项与黑客有关的犯罪行为。当局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将此案提交给法庭。他原本可能被判处十年徒刑,最后只是支付了一小笔罚款就息事宁人了。随后,朱利安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1991年10月,阿桑奇在被逮捕前夕,他的妻子携子离家出走。直到1999年,经过30多次听证和诉讼,阿桑奇才和妻子达成了监护权协议。法院审理完监护案件后不久,阿桑奇的头发就从黑褐色,变成为失去颜色的灰白色。2006年期间,阿桑奇把自己关在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始工作。网站架设在一家名为PRQse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空间上。提交的资料会首先被送到PRQ上面的网站,然后被传到设在比利时的“维基解密”服务器,然后再传到“在法律方面比较友善的另一个国家”。中年2006年,朱利安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的阻止非法治理。自从他公布身份后,美国决定追捕这位创始人。2006年12月,“维基解密”公布了它的首份文件:这是一项“秘密决定”,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法院联盟”的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被从通过Tor网络传递的内容中挑了出来。这份文件的真实性始终没有得到确认,而关于“维基解密”的新闻很快取代了对解密文件本身的关注。2008年,“维基解密”公布了山达基教(Scientology)的保密手册,教会聘请的律师要求它删除这些内容。2010年12月1日,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红色通缉令,以强奸和性骚扰罪名通缉朱利安·阿桑奇。这一案件起源于阿桑奇2009年8月在瑞典与两名女性的纠纷。朱利安·保罗·阿桑奇2012年,阿桑奇获得厄瓜多尔的政治庇护,此后便一直藏身于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内。2013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正式成立了以维基解密命名的新政党,并宣布将以参议院议员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晚些时候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大选。2017年12月,时任厄瓜多尔总统莱宁·莫雷诺授予阿桑奇厄瓜多尔国籍。 [10]2018年3月,厄瓜多尔还对躲在使馆里的阿桑奇实施断网,据称这是因为他违背了此前与厄方达成的不干涉其他国家事务的协议。2018年7月22日,厄瓜多尔已接近与英国达成协议,停止对阿桑奇的政治庇护并将其移交给英方。7月27日,厄瓜多尔总统表示,“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最终必须离开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 [12]2019年4月11日,厄瓜多尔撤销了对阿桑奇的政治庇护,英国警方随后逮捕了阿桑奇。 [1-2]4月14日,朱利安·阿桑奇的律师说,阿桑奇愿意配合瑞典司法机构的强奸指控调查。 [3]5月1日,因违反保释条例被判刑入狱50周。6月11日,美国申请引渡阿桑奇。6月12日,英国在引渡申请上签字。 [5]2021年1月6日,伦敦地方法院法官瓦内萨·巴莱瑟拒绝了朱利安·阿桑奇的保释请求。 [11]1月13日,朱利安·阿桑奇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出庭,美国寻求引渡阿桑奇。 [8]2月24日,英国伦敦一家地方法院就是否同意美国政府引渡“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开庭审理。 [9]2021年7月,阿桑奇律师称,厄瓜多尔的一家法院已经取消了阿桑奇的厄瓜多尔国籍。 [10]人物事件播报编辑揭秘事件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秘密,阿桑奇说,自己无意损害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至今为止,“维基泄密”卷入了大约100场官司,有人指责阿桑奇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阿桑奇个人照片(10张)因为“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为美国及其它一些政府的“眼中钉”。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在美国公众越来越多地对赢得阿富汗战争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泄露的文件又为这场战争描绘了一幅严酷的图景。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不能反映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清剿战略为局势带来的积极变化。他还说,奥巴马总统不需要通过这些泄露的文件去了解平民伤亡的严重性,而发表这些文件会增加美军和联军士兵所面临的危险。 但是有媒体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认真对待机密信息的处理,把这类材料发送给无权获取机密情报的人是威胁美国安全的。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和评价,只能交给时间来安排。杀身阿桑奇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维基解密”共有9名董事会成员,都很神秘,阿桑奇是仅有的一个对外公开身份的人。也许是过于辛苦,媒体评价他“长着一张年轻的脸,但拥有一头老人的银发”。他很少公开露面,甚至连照片也只有有限的几张。2007年肯尼亚大选时,阿桑奇曾经通过“维基解密”爆过一些政客的料,随即就遭遇了危险。一天晚上他刚睡下,几名匪徒就闯进房间,命令他趴在地上。如果不是他瞅准时机跳起来大喊招来保安,估计会有性命之忧。全球漂泊不断搬家:肯尼亚、坦桑尼亚、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都有他的足迹,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住在机场,2001年4月在冰岛租了一幢房子。但美国对阿桑奇发出追捕令之后,“维基解密”上贴出消息,说阿桑奇可能遭到美国情报部门的暗杀。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于是,2010年7月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13]美国《新闻周刊》2010年7月27日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朱利安自己却生活完全隐秘的现实中。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朱利安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 [13]携一台电脑闯天下39岁的阿桑奇居无定所,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往来于世界各地,全部家当便是随身携带的一袋衣物和手提电脑,旁人甚至很难从其口音中分辨出他是澳大利亚人。阿桑奇的政治信仰或许遗传自父母,他的双亲在一场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中相识。生下阿桑奇后,母亲拒绝让儿子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理由是这会误导他对权力的态度。于是,14岁之前的阿桑奇随母亲四处漂泊,搬了37次家。其间,他们和一家电子产品商店为邻,天资聪颖的阿桑奇很快学会了编写代码,破解计算机程序,成为一个年轻的黑客。他还成立了一个名叫“国际破坏者”的黑客组织。据称该组织曾入侵美国国防部等政府机构的网站。成为美国政府“眼中钉”凭借着过人的才华,阿桑奇曾做过收入颇丰的计算机安全顾问,他却始终都不满足于墨守成规的工作或学术研究。阿桑奇相信,只有通过“泄密”,才能对抗靠隐瞒真相来维持政权的政府。2007年,阿桑奇发起了“维基解密”网站。从肯尼亚政府的腐败内幕,到美军关塔那摩监狱的工作程序,他和同事们将一大批各国政府未公开的信息曝光。但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重磅炸弹”还是这一批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这些做法显然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他从一位澳大利亚国家安全记者口中得知,美国政府曾多次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对阿桑奇和其他“维基解密”的工作人员进行监视,但遭到了澳方的拒绝。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阿桑奇毫不掩饰自己的反战立场。“最危险的人是那些掌控战争的人,人们应阻止他们。如果这样令他们视我为威胁,那也无所谓。”称如被暗杀追随者将公布大量破坏性机密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日前威胁称,如果他遭到任何国家的逮捕或被暗杀,他的支持者将公布大量破坏性机密。阿桑奇已经将包含这些破坏性机密的“加密毒药”发送给一些黑客,其中可能包括有关造成墨西哥湾漏油的英国石油公司和“关塔那摩湾”美军基地的大量细节。他认为这些文档将成为他的“护身符”,以防他遭到暗杀、逮捕,或者他的解密网站被从网络上永久删除等。此前有消息称国际刑警组织已经对阿桑奇发布了红色逮捕令,他可能将于12月6日被苏格兰机场警方逮捕。阿桑奇的英国律师马克·史蒂芬警告称:“维基解密网站在全球经常受到网络攻击和审查,它需要保护自己。”史蒂芬说,有可靠消息表明,许多人建议暗杀阿桑奇。出于保护维基网站的需要,他们可能会公布阿桑奇称之为“热核装置”的秘密材料。成千上万的支持者已经下载了这些“末日文件”,其内容包括关塔那摩监狱的秘密、美军在阿富汗杀害平民的视频、BP报告以及美国银行文件。这些文件都被长达256位数字的密码加密过,专家称它几乎是不可攻破的。维基解密不受任何法律限制朱利安·阿桑奇不过对外界而言,“维基解密”本身也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组织,它在伦敦的几个办公室都位于地下室,没有固定的总部,其核心成员是阿桑奇和一小批志同道合的人,此外在全球各地还有800名兼职工作人员。获取信息所需的计算机也隐藏在世界各地各个角落,因此该机构也不受任何国家法律的限制。但一些为该网站提供秘密信息的消息源却没那么幸运,据英国媒体披露,和“维基解密”有联系的一位美军大兵可能被判入狱52年。现年22岁的布拉德利·曼宁曾在巴格达担任美军情报兵,他在2011年5月遭到军方逮捕,罪名是向“维基解密”提供一段机密录像。这段视频记录了2007年美军在突袭中射杀平民和记者的全过程,外界普遍认为正在等待军法审判的曼宁就是阿桑奇的秘密文件来源。曼宁在网上曾称,他将披露阿富汗战争的“真相”。阿桑奇已经表示他将为曼宁筹款聘请辩护律师,洗清针对他的罪名。解密信息缺乏审核正因为其神秘色彩,也有人质疑,一个需要高度保密来维持运作的机构,能否真正推动信息透明。美国“自由媒体记者委员会”负责人露西·达利什指出,虽然“维基解密”自称泄密的做法是记者行为,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它是依靠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来将机密公之于众,但它本身却缺乏可信度。达利什说:“这不是新闻,他们是否和消息源沟通过,是否分析了信息,要求政府回应?没有。”对此阿桑奇并不否认,他坦言,此次公开的91000多页秘密文件中,他和“维基解密”仅详细审核了2000多页。他的组织主要是一个提供信息的渠道,其余的则希望留给记者或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抹黑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网因公布数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而名声大噪。不过,维基揭秘网总编辑朱利安·阿桑奇21日突遭他人“揭秘”:瑞典检察长办公室先指控他涉嫌在瑞典强奸一名女性、性侵一名女性,对他发出通缉令,而后又撤销通缉令,但暂时维持性侵说法。瑞典《快报》当天报道,年龄在20岁至30岁的两名瑞典女子向瑞典警方举报了阿桑奇的性侵行为。阿桑奇21日在“推特”微博网站上留言:“指控毫无根据。”阿桑奇的同事、维基揭秘网发言人赫拉芬松说:“一些拥有强大权力的组织想要摧毁维基揭秘网。”维基揭秘网上月公布7.7万份美军机密文件,五角大楼深陷苦恼之中。几天前维基揭秘网宣布将进一步公开秘密文件后,五角大楼更是如坐针毡,有传闻说双方有意“私下接触”。维基揭秘网21日在推特微博上留言:“有人曾经警告我们会被泼脏水,现在第一盆脏水已经泼来。”据国外媒体报道,阿桑奇,因为涉嫌骚扰妇女遭到瑞典警察审讯,他的律师莱夫·希尔伯斯基公开称。 据希尔伯斯基透露,在斯德哥尔摩,瑞典警方对阿桑奇实施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审讯,并正式告知他所遭到的骚扰指控。但阿桑奇拒不承认该项指控,并希望检方撤销起诉。据悉,由于有两名瑞典女性指控阿桑奇涉嫌强奸和骚扰,瑞典警方开始介入调查,并由检方提起了公诉。但不久,检方撤销了强奸案,单就骚扰案起诉阿桑奇。按照瑞典法律,骚扰是冒犯妇女的行为,它包括不检点的行为或不恰当的身体接触。尽管它不构成性犯罪,但是会招致罚款或者一年监禁。阿桑奇认为,这项指控与维基解密公布美军有关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不无关系。美国当局曾严厉批评维基解密,称其将北约军队和阿富汗情报员置于危险之中而不顾。阿桑奇在微博中撰文称:“这项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现在已被我们的解密文件搞得焦头烂额,于是情急之下使出了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此前,阿桑奇声称维基解密网站还会公布15000份解密文件,美国政府对此予以了强烈谴责,并要求该网站删除已公布的解密文件,瑞典法院以涉嫌强奸逮捕维基揭秘创始人。质问2015年12月,厄瓜多尔同意允许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接受瑞典当局质问。 [14]传言国际七三学社否认与“维基解密”有染维基解密事件发生后,世界都在猜测“维基解密”的背后谜团,如此大量的情报泄露,不可能是几个黑客能做到的,难道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组织在操纵?有人爆出朱利安·阿桑奇曾参与创办澳大利亚国际七三学社(全球七十年代人联谊会),而国际七三学社在全球拥有数十万成员,网络开始盛传国际七三学社为“维基解密”幕后主谋,此事直接导致国际七三学社各国成员遭到监视或调查,国际七三学社澳大利亚总部为此出面澄清与“维基解密”没有任何关系,朱利安·阿桑奇被捕前后均未提及与国际七三学社有关;不久,全球互联网上有关国际七三学社与“维基解密”有染的中英文消息被神秘屏蔽或删除。有人猜测,朱利安·阿桑奇保释的背后,可能是“钓鱼计划”的开始,目的就是要找到背后的情报组织或主谋。阿桑奇出席伦敦法庭听证时表示拒绝引渡“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7日在伦敦一家法庭受审时说,他拒绝被引渡到瑞典。法庭拒绝批准阿桑奇的保释申请,原因是担心他逃跑。美国官员说,不排除要求引渡阿桑奇的可能性。《京华时报》报道,阿桑奇7日上午向英国伦敦警方自首后被捕。当天中午,阿桑奇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治安法庭出席听证会。瑞典检察部门指控阿桑奇涉嫌强奸、性骚扰两名妇女,要求把他引渡回瑞典。阿桑奇在法庭上否认有关指控。法官霍华德·里德尔当庭拒绝阿桑奇保释申请,理由是他可能趁机逃跑,而且他的人身安全面临威胁。里德尔问阿桑奇,他是否同意引渡至瑞典。阿桑奇回答:“我不同意。”7日听证会持续大约一小时。阿桑奇起初拒绝提供他的居住地址。不过,他后来向法庭提供了一个他在澳大利亚的住址。法庭定于14日再次举行听证会。这之前,阿桑奇将被羁押在英国一所监狱内。法庭将根据欧洲联盟引渡司法程序作出裁决。阿桑奇的律师马克·斯蒂芬斯说,将再次提出保释申请。他补充道,阿桑奇眼下状况“良好”。按照法律,如果法庭裁定引渡阿桑奇,阿桑奇可以上诉。如果法庭拒绝引渡阿桑奇,瑞典方面也可以提起上诉。阿桑奇的另外一名律师、瑞典人比约恩·胡蒂格认为,引渡程序将耗时1个星期至2个月。斯蒂芬斯抨击瑞典对阿桑奇的指控包含“政治动机”。瑞典检察部门予以否认,称这一事件完全属于法律范畴,检察人员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压力。英国首相府一名发言人发表声明说,阿桑奇被捕“属于警方执法范畴”,英国政府没有以任何方式介入。美国正对阿桑奇展开调查或以间谍罪起诉阿桑奇被捕后,美国官员表示欢迎。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阿富汗视察时谈及阿桑奇被捕时说:“对我来说,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美国军方抨击维基解密网公开的文件危及驻阿富汗外国联军人身安全。维基解密网予以否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普·克劳利说,美方可能要求引渡阿桑奇,不过,相关调查尚没有结束,眼下谈论是否引渡为时尚早。按照五角大楼和国务院官员的说法,维基解密网曝光机密文件后,一些外国官员不再信任美国,担心相关信息再次泄露。克劳利介绍,参加一些会议的外国官员人数较以往减少,“一次会议中,会议组织方禁止与会者把笔记本电脑带进会议室”。五角大楼发言人戴夫·拉潘承认,不少外国官员认为美国无法有效保护一些机密文件,因而与美方交往时更加谨慎。澳外交人员将应阿桑奇请求提供领事协助现年39岁的阿桑奇是澳大利亚人,2006年12月创建“维基解密”网站。这家网站先后公布了大量关于美军参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引起轰动。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8日证实,将应阿桑奇请求,为他提供领事协助。陆克文说,澳大利亚驻英外交人员7日出席阿桑奇的听证会,“我们将为他提供领事协助,像对待任何一名澳大利亚公民一样”。陆克文介绍,澳大利亚驻英外交人员将遵照惯例定期探视阿桑奇,为他提供所有必要协助,维护他的合法权益。全球60万维基解密支持者网上签名请愿支持阿桑奇“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即将在伦敦二次出庭受审,日前,全球约60万支持者在网上签名请愿,希望伦敦法院不要打击阿桑奇及其合作者。这项请愿行动是由全球采取行动组织Avaaz面向全球发起的,目的是向伦敦法院及有关方面请愿,“立即停止打击‘维基解密’,不要惩罚阿桑奇及其合作者”,“尊重信息自由、新闻自由”。截至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日下午4时,已经有59.4万人在这份网上请愿书上签名,估计签名者人数早已突破60万。阿桑奇即将于15日下午在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第二次出庭,届时律师将陪伴他一同出庭,并再次向法庭申请保释。据悉,阿桑奇的不少支持者已经计划在其出庭时守候在法院外,以抗议对其的持续拘押。“维基解密”网站因为披露了数十万份美国外交密电使华盛顿陷入尴尬境地,美国总统奥巴马谴责“维基解密”的做法“糟糕、悲哀”。因泄密文件中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政治密事,该网站在多国遭到封杀。不过“维基解密”也想出了各种办法逃过封杀,仍在稳定运营中。继续爆料维基解密阿桑奇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曝金融业猛料“维基解密”远未停歇,史上最强即将登场,目标已锁定美国某家大银行,誓要将其翻个“底朝天”。最新出版的美国《福布斯》杂志披露,“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11月初接受该杂志专访时言之凿凿地表示,他还坐拥“一座巨大的秘密宝藏”,其中一多半涉及美国多个银行和财团的内幕信息,计划在年初公之于众;届时“涉案”财团或银行或将被折腾“倒闭”,其影响将不亚于当年的“安然丑闻”。史上最强冲击将至在11月11日细雨绵绵的早上,阿桑奇在英国伦敦某公寓接受了《福布斯》记者专访。他一头标志性的银发已被染成了棕色,阿桑奇说这样是为了防止有人追踪他。谈话中,阿桑奇延续其一贯的神秘谨慎作风,回答记者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前都会沉思片刻,想好后才缓缓给出答案。什么时候?哪家银行?都有哪些文件?对于此类问题,阿桑奇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解释。他仅表示,即将曝光的机密资料会在美国金融界掀起另一场“安然”风波,再次让公众了解到公司内部交易、暗箱操作等种种龌龊丑行。“你可以把它们称为一个腐败生态系统——监管缺失,管理层滥用职权,心中只想着如何满足私欲。解密资料将使人们真实地了解到银行管理层是如何行事的,相信这会促进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改革。在这点上,只有安然丑闻能与之相提并论。阿桑奇甚至为即将到来的解密起好了名字——“巨量解密”,据称这一系列解密将逐步升级,其带来的冲击力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解密”事件。搞垮几家银行不成问题谈到网站所获得的巨大成功,阿桑奇毫不谦虚,他直言自己坐拥巨大秘密宝藏,机密文件成指数增加。他现在最大的困扰是,“信息太多,而网站的发布速度跟不上”。阿桑奇认为“维基解密”已经闯出名号,业务完全运转起来了。“有人会对我说,听说你干的事很有价值,然后突然间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信赖的事业,这时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阿桑奇自信地说。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有价值的然后公布呢?阿桑奇表示,其手中掌握的一半机密都是有关私营产业的,他的团队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这其中挑选出能带来最大冲击力、造成最大影响的一些事件,即将公布的资料“搞垮”一两个银行没问题,这就是“维基解密”想要的结果。揭露丑闻感觉很爽在“维基解密”存在的世界里,公司如何存活?阿桑奇说,好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坏企业则越来越难混,所有的公司总裁都应该铭记这一点;在公正有序的公司和市场环境中,个人和企业互相倾轧的概率就要低很多。阿桑奇表示,他的网站就是要向那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公司”征收代价高昂的“名誉税”,让诚信的领导能够更加容易地领导诚信的公司,创造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业。揭露自己鄙视公司的丑闻是不是感觉很爽?对此阿桑奇毫不掩饰地说,这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亲眼看到改革由此而起,知道自己在此过程中曾发挥了作用,看到各种机会应运而生,滥用权力者受到惩罚……“可是揭露丑闻会让很多人痛苦?”“有罪的人才会痛,”阿桑奇回答。被捕英国警方表示,“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于当天遭到逮捕,他被指涉嫌强奸。据报道,伦敦警方在一份声明中称,现年39岁的阿桑奇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上午9时30分左右在伦敦一间警察局现身,其后遭到了警察的拘捕。阿桑奇将于当天稍晚时出现在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声明写道:“12月7日上午,基于瑞典当局对阿桑奇涉嫌强奸的指控,伦敦大都市警察厅引渡和国际协助处将其逮捕。”之前报道称,瑞典警方对阿桑奇发布了新的国际通缉令,这个通缉令适用于英国。英国警方已经接到了将阿桑奇引渡到斯德哥尔摩进行审判的请求。但在伦敦的阿桑奇律师罗宾逊说,阿桑奇可能将抗拒回到瑞典,他担心瑞典方面会将他交给美国司法单位。罗宾逊指责瑞典追缉阿桑奇的行动显然出于“政治动机”。罗宾逊还表示,任何对阿桑奇的逮捕令都不会影响维基解密网站继续公布持有的25万份密件。阿桑奇被指在对两名瑞典女子进行了“强奸”和“猥亵”。瑞典检控机构签发了针对阿桑奇的逮捕令,阿桑奇提出了无罪的抗辩,但瑞典上诉法庭上周驳回了他的请求,裁定他有罪。英国伦敦法院批准了阿桑奇的保释申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5日凌晨消息,英国伦敦法院批准了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保释申请,但要求他遵守一系列规定。39岁的阿桑奇于上周向伦敦警方自首。此前,瑞典检方指控他涉嫌性侵犯,并为此发出通缉令。指控称,阿桑奇在斯德哥尔摩实施了强奸、性骚扰及非法施暴等多起犯罪行为。如果被证明有罪,阿桑奇可能被判处2年监禁。他的律师否认了这些指控,并表示将竭力阻止阿桑奇被引渡。周二,阿桑奇的辩护律师称,英国陆军前军官沃恩·史密斯(Vaughan Smith)已将他在萨福克郡的宅邸提供给阿桑奇使用。法庭随后批准了阿桑奇的保释申请。史密斯是伦敦前线俱乐部(Frontline Club)的创始人,阿桑奇在被捕前一直待在这家记者俱乐部中。阿桑奇辩护律师杰弗里·罗宾逊(Geoffrey Robinson)在法庭上称,史密斯将把阿桑奇“软禁在宅邸中”。听到这番言论,身着白衬衣、蓝夹克,被玻璃屏障和三名警卫包围的阿桑奇面露苦笑。阿桑奇一共需要支付24万英镑(约合38万美元)的保释金。他的护照将由警方暂扣,所在位置也将受到仪器追踪。史密斯的宅邸距离伦敦有2小时车程。每个白天和夜晚,阿桑奇至少要在这座房子里分别待上4个小时,还需要在18点至20点间向警方报到。下一次法庭听证将于2014年1月11日举行。在法庭宣布了保释条件后,阿桑奇站起来说:“我明白。”他的表情十分自然。法庭外,大约100名阿桑奇的支持者正在举行示威活动,他们的标语包括“朱利安?阿桑奇是政治犯”和“为什么要枪毙信使?现在不是1984年(暗指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反映极权统治的小说《1984》)”。听证会上,阿桑奇的辩护律师称,阿桑奇之所以被通缉,仅仅是因为警方需要问询,而不是他遭到了正式指控,因此他应被视为无罪。法庭同意了这种观点。但是,瑞典检方律师吉玛·林德菲尔德(Gemma Lindfield)称:“法庭已经意识到阿桑奇先生有可能逃跑。就这一点而言,法庭的态度并未改变。”她说,如果瑞典检方声称的犯罪行为发生在英国,“毫无疑问法庭将以强奸罪名起诉”。出席听证会的还有巴基斯坦已故政治家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的侄女法蒂玛·布托(Fatima Bhutto)、巴基斯坦现任总统阿西夫·阿里·扎尔达里(Asif Ali Zardari)以及著名左翼记者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12月7日,由于担心阿桑奇不能按期向警方报到,英国法庭拒绝了他的首次保释申请。在美国,维基解密公布数十万份美国外交和军事保密文件的行为正在受到刑事调查。上周,美国总检察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称,已经授权对维基解密展开“大规模”刑事调查,但他拒绝透露详细情况。阿桑奇的一名辩护律师援引瑞典检方的言论称,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已经秘密组织了一个大陪审团,准备发起有关文件泄密的指控。上个月,维基解密开始分批公布美国外交保密函电,令美国政府大为光火。美国政府及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称,这些文件的公开威胁到了民众生命和国家安全。维基解密及其支持者则表示,民众有权利了解外交活动背后的秘密。周二,澳大利亚新闻网站7 News称,收到了阿桑奇自入狱以来发出的首封信函。该网站称,阿桑奇的母亲克丽丝汀·阿桑奇(Christine Assange)已经前往伦敦,与儿子待在一起。她写信问儿子,他的行为是否值得。阿桑奇答道:“我的信念坚定不移。我仍然忠于我的理想,不会因为外界环境而动摇。如果发生任何事情,只会让我更加坚信,我的理想是真实而正确的。”克丽丝汀·阿桑奇称,她支持自己的儿子,并呼吁他人采取同样的态度。她说:“作为一个母亲,我请求全世界为了我勇敢的儿子挺身而出。”在阿桑奇最后一次出庭时,几位名人加入了抗议者的行列,并愿意提供保释担保。在一封题为《放过维基解密》的电子邮件中,人权活动家彼得·塔切尔(Peter Tatchell)呼吁读者与他一起在法庭外示威,保卫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外交保密文件揭露了美国外交虚伪、肮脏的嘴脸,以及支持独裁政权、侵犯人权的丑恶行径。”他说。塔切尔还表示:“尽管针对阿桑奇的指控看上去是为了让他噤声、名誉扫地,但其中也许确有事实。这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毫无疑问,美国的某些上层人物想展开报复。他们希望摧毁阿桑奇和维基解密。”英法院再举听证会 裁决是否释放阿桑奇英国一家法院将于本周四召开听证会,裁决是否释放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本周二,该法院经过听证,批准了阿桑奇的保释申请,并要求他缴纳24万英镑(约合38万美元)的保释金。瑞典检方律师随即提起上诉,致使阿桑奇未被当庭释放。按照英国法律规定,原告有权在保释判决作出后2小时内就保释条件提起上诉;法院将在48小时内再度召开听证会,在此期间被告仍需被羁押。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16日走出英国高等法院,发表讲话。阿桑奇获得保释,对多方表达感谢的同时,也表示将继续他的工作。阿桑奇高举英国高法同意对他予以保释的文件大步走出法院大门,他说很高兴再次呼吸到伦敦的新鲜空气。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能再次呼吸到伦敦的新鲜空气真好。首先要感谢全世界在我离去这段时间相信我,支持我的团队的人;感谢我的律师们,感谢他们勇敢和极其成功的斗争;也感谢我的保释人,在困难面前仍然出资的人;还有媒体朋友们,在工作中不盲从,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最后我想还要感谢英国司法本身,哪怕公正不是最后结局,也还没有完全丧失。在我被关押期间,在维多利亚式的监狱地下室,我有时间来反思,反思全世界那些同样在被关押的人,比我面临更加困难局面的人。他们也需要你们的关注和支持,我希望继续我的工作,继续为我在这个案件中的清白抗争,也希望能够见到我们还没有见到的指控证据。”阿桑奇发表完讲话以后随即乘车离去,为他提供保释住所的人要求,地址需要对外保密。政治庇护2012年8月16日厄瓜多尔外长里卡多·帕蒂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厄瓜多尔政府决定向“维基揭秘”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提供政治避难。 [15]帕蒂诺称厄瓜多尔政府“经过慎重考虑”,特别是考虑了阿桑奇本人提交的关于其“个人安全、生命和自由”可能受到的威胁和恐惧,认为阿桑奇可能被引渡到美国的风险很大。英国外交部随后表示,对厄瓜多尔政府的决定“失望”,称英国政府仍然有义务引渡阿桑奇,因为他已经用完了在英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上诉机会。 [16]阿桑奇2012年12月21日在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的阳台上发表“圣诞讲话”。在讲话中,阿桑奇向外界承诺称“维基解密将在明年公布多达100万份解密情报,且这些情报几乎将对全球每个国家造成影响。”“尽管维基解密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刑事调查,但2012年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重要的一年。而明年的维基解密将同今年一样繁忙,我们已经计划要在明年公布超过一百万份解密文件。” 阿桑奇说道。 [17]“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寻求厄瓜多尔政府的庇护,留在伦敦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中。他表示,就算瑞典终止针对他的性侵指控,他也不会离开该使馆,因为他担心自己落到美国手中。据美联社报道,阿桑奇说:“我不会说我不会离开,但我的律师们建议我不要离开使馆,因为可能会被捕,并被引渡去美国。”他表示,他很担心美国对泄密者的逮捕,假如瑞典政府立即终止指控,他还是不会离开使馆。他认为引渡到瑞典,只是被送往美国的前奏。阿桑奇还就美国互联网监控项目表示,披露“棱镜”项目的斯诺登是一名英雄。阿桑奇称,他最初认为可能要在厄瓜多尔使馆最久待两年,也觉得时间表是合理的。但当记者问及他是否担心可能要耗得更久时,他承认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报道称,因为“维基解密”披露了20多万份有关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军事外交机密文件,使得当时的美国政府大受打击,在整个世界面前“灰头土脸”。厄瓜多尔政府称,阿桑奇的维基解密曾公布了美国的部分机密文件,因此他实际上是受到了美国的政治迫害。 [18]组建政党“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2013年7月25日正式组建政党维基揭秘党,谋求参加拟于9月举行的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选举。阿桑奇当天在驻英国首都伦敦的厄瓜多尔大使馆经由互联网宣布这一消息。他说,包括他在内,维基揭秘党将推举7名候选人,参加参议院席位角逐。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除阿桑奇,另外6人身份分别是学者、记者和维权人士。他们将谋求在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选举。其中,阿桑奇、作家莱斯莉·坎诺德和学者比诺伊·坎普马克将在维多利亚州竞选。西澳大利亚州和南威尔士州各有两名候选人,分别是“学生无国界”团体创始人格里·乔加托斯和维权人士苏雷什·拉詹以及律师凯莉·特兰特和学者艾莉森·布罗诺斯基。阿桑奇没有提及政党总部所在地以及成员人数等情况,仅简单阐述维基揭秘党的竞选纲领和口号,涉及监督政府、新闻自由和气候变化等领域。阿桑奇说,他打算成为“政府活动的独立监票人”。“维基揭秘党的核心价值观是透明、负责任和公正,在我们考查税改、移民和气候变化政策等任何涉及澳大利亚人的重要议题时,这些(价值观)都是模本。”“我们不会接受基于不准确、不公开或不充分信息而制定的法律或政府政策,”他说,“因此,我们的立场将始终反映公平、好的政府政策和作为,保护所有澳大利亚人的利益。”阿桑奇说,他打算让所有政客保持诚实,不允许“我们的民选代表在没有与公众适当磋商的情况下,(经常跨党派)联手制定法律”。就澳大利亚政府打算采取强硬举措应对非法移民、把他们送往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待审查,阿桑奇说,如果当选,维基揭秘党的首要行动便是要求政府完全公开这一政策细节。“让维基揭秘党进入参议院,就如同让澳大利亚最好的调查记者进入参议院,”他说,“那是政府最怕的事情。”阿桑奇将如何参加参议院选举暂不清楚。不过一些澳大利亚政治学和宪法专家说,他参选暂无法律障碍。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政治学学者约翰·万纳说,只要阿桑奇仍在澳大利亚选民册内,就有权角逐参议员,“只要他没疯、没入狱、仍有偿债能力,就能够参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宪法专家乔治·威廉斯说,根据当前宪法,如果选民在国外被定罪,仍有被选举资格。另有法律专家认为,阿桑奇即便当选参议员,可能也无助于他打破尴尬局面,无法借助参议员司法豁免权摆脱卷入的官司。法律专家哈里·埃文斯说,议员豁免权不适用于发生在任期以前且与议会事务无关的法律纠纷。就阿桑奇组党参选,澳大利亚政府没有立即作回应。澳方先前没有表态允许他回国,仅说愿意向他提供领事协助。 [19]涉嫌强奸2010年因涉嫌在瑞典强奸及性侵犯2名女性,被通缉。2010年12月7日他向伦敦警方自首,随即被押送到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出席引渡聆讯,保释申请被驳回。流亡经过2012年8月16日,阿桑奇获厄瓜多尔政治庇护。2014年3月8日,朱利安·阿桑奇参加在线访谈节目时暗示将公开更多秘密。2014年8月18日,举行发布会,阿桑奇正在考虑离开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向警方自首。2014年11月20日,瑞典法院裁决维持对阿桑奇的逮捕令。 [20]2015年2月8日,伦敦警察厅监控阿桑奇的动向。2015年7月3日,阿桑奇发表公开信,请求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批准他到法国政治避难 [21],遭法国拒绝 [22]。2016年11月14日,阿桑奇就其所涉强奸罪名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内接受瑞典和厄瓜多尔检察官问讯。 [23]2017年1月,阿桑奇同意离开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被引渡回美国,但前提是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赦免因向这家网站泄密被判刑的美军士兵切尔西·曼宁。 [24]2017年5月19日,瑞典检察总监表示,将撤销对“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的强奸指控的调查。而在此次瑞典检方声明发布的前一天凌晨2时左右,曼宁获释出狱。2017年12月12日,授予朱利安·阿桑奇厄瓜多尔公民身份。 [25]2018年7月27日,阿桑奇最终必须离开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 [12]2019年4月5日,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朱利安·阿桑奇将被驱逐出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 [26]被捕2019年4月11日,据BBC报道,英国警方表示,阿桑奇被捕 [2]。4月14日,朱利安·阿桑奇的律师说,如果瑞典司法机构重新启动强奸指控调查,阿桑奇愿意配合,同时将继续抗争美方的引渡努力 [27]。此后,阿桑奇因违反保释条例出现在法庭上并等待被判刑。5月1日,阿桑奇因违反保释条例被英国伦敦法庭判刑入狱50周 [28]。5月1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阿桑奇案新闻发布会上,瑞典检察官伊娃·玛丽佩尔松宣布,正式重启对阿桑奇强奸指控的初步调查工作。 [4]人物拘留2019年5月20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瑞典检察官要求以调查性侵案为由拘留阿桑奇 [29]。5月29日,维基解密发布消息称,阿桑奇因健康情况严重恶化,已被紧急转移到英国贝尔马什监狱的病房。 [30]2019年6月3日,瑞典乌普萨拉地区法院驳回了瑞典检方要求在“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缺席情况下逮捕他的申请。 [31]引渡申请2019年6月11日,英国内政部证实,美国政府已经向英方递交引渡朱利安·阿桑奇的正式申请 [32]。12日,英国内政大臣赛义德·贾维德在引渡申请上签了字。 [5]俄媒斥美媒2019年7月15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独家报道披露,“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寻求庇护期间利用厄瓜多尔驻英使馆方面提供的诸多特权与俄方“通力合作”,肆意“干预”美国2016年大选。CNN称,阿桑奇寻求庇护期间虽然行动受限,但他在使馆范围内却享受优待,使馆为他提供先进的网络和外联设备,以便他维护“维基解密”的正常运营。阿桑奇向使馆方提交了一份“特别访客”名单,名单上的人士可以“自由出入”使馆。他甚至有删除使馆访客日志的权限。为避开监控,他有时会在女洗手间见客。这说明阿桑奇很多密会可能至今不为外界所知。2016年6月,即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对外声称遭遇“黑客攻击”的那个时段,阿桑奇在大使馆内的访客倍增,当月他至少安排了75场会面,访客包括多名俄罗斯公民和世界级黑客,还有“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伦敦分台台长博加奇金。截至目前,“UC Global”“维基解密”以及阿桑奇的律师均未对此发表评论。2019年7月16日,“今日俄罗斯”对CNN的报道进行猛烈抨击,认为CNN的“独家”只是把“通俄门阴谋论”赘述一遍,充斥着影射以及有选择性的引述。该电视台总编西蒙尼扬更是嘲讽道:“亲爱的中情局!我来告诉您更多事情。不仅我的副手去大使馆找阿桑奇,我本人也去了,还给他带了一些东西哦!” [6]美国要求引渡2019年10月29日,,联合国酷刑和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梅尔兹尔在网上曝光他针对阿桑奇的报告。他于10月29日签署这封信,敦促英当局尽快释放阿桑奇。他在报告中表示,阿桑奇长期遭受心理折磨和残忍、不人道的处罚。他认为阿桑奇的病情十分危险,甚至面临死亡威胁。 [7]2020年1月13日,被捕的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威斯敏斯特地方法院出庭,美国寻求引渡阿桑奇。阿桑奇在美面临18项指控,如果罪名全部成立,他在美国将面临175年监禁。法院外记者围在关押阿桑奇的车外向其喊话,要让他自由。 [8]2021年1月4日,英国法官做出裁定,不应将阿桑奇引渡到美国,理由是阿桑奇有心理健康问题。 [33-34]美国司法部一名发言人对英国法院的判决结果表示“极度失望”,称美方将继续寻求引渡阿桑奇。 [35]墨西哥表示愿向阿桑奇提供政治庇护。 [35]保释请求2021年1月6日,伦敦地方法院法官瓦内萨·巴莱瑟(Vanessa Baraitser)拒绝了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保释请求 [11]。提出上诉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7日,美国政府代表律师就“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引渡案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上诉,试图推翻英国法官早前驳回美方引渡要求的裁决。 [39]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3日,朱利安阿桑奇向英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申请,反对英国高等法院本月早些时候作出的“允许美国政府对其进行引渡”的决定。 [42]2022年12月2日,据路透社援引法院的声明报道,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就英国批准将其引渡至美国的判决向欧洲人权法院提出上诉。 [57]将被引渡至美国2021年12月10日,俄罗斯卫星网消息,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阿桑奇将被引渡至美国。卫星网还称,在周五的听证会上,法官蒂莫西·霍尔罗伊德表示,“法院允许上诉。” [41]2022年1月24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定,“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有权对美国的引渡请求提起上诉。 [43]2022年3月14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定,不会受理“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拒绝被引渡到美国的上诉请求。 [44]2022年4月2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最新报道,“维基解密”网站当天称,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法院将于本月20日发布关于将阿桑奇引渡至美国的命令。 [46]当地时间2022年4月20日,英国法院已批准将“维基揭秘”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引渡至美国。该案件已送交英国内政部,内政大臣普里蒂·帕特尔将最终决定是否把阿桑奇引渡到美国。 [47]2022年4月20日,据塔斯社报道,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英国伦敦一家法院作出的向美国引渡阿桑奇的裁决是对美英自己宣扬的言论自由和多元化的审判。 [48]2022年5月17日,由于担心英国内政部不久将批准向美国引渡“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数百名英国民众在内政部大楼门前举行示威活动呼吁阻止将阿桑奇引渡至美国。 [49]当地时间2022年6月17日,英国内政大臣帕特尔签署命令,批准引渡阿桑奇至美国。 [50]2022年6月20日,针对英国批准将“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引渡至美国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全世界都在关注阿桑奇的人权状况和个人命运。相信公平正义终将得到伸张,霸权强权不可能永远为所欲为。 [51]当地时间2022年6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示,就英国批准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引渡到美国一事,将进行“外交接触”。 [52]当地时间2022年6月21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在每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维基揭秘”网站联合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获释,墨西哥愿意为其提供庇护。 [53]当地时间2022年7月1日,朱利安·阿桑奇已对将他引渡到美国的决定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上诉申请。 [54]2023年6月6日,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法院法官乔纳森·斯威夫特驳回了阿桑奇的上诉。6月13日,阿桑奇将在英国发起“最后一搏”——争取推翻英国高等法院的决定 [58]。2023年9月5日,一个澳大利亚议员代表团称,他们将于本月前往华盛顿,游说美国放弃引渡“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努力。 [59]当地时间2023年9月5日,法国法院拒绝向身在伦敦狱中的“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阿桑奇提供政治庇护。 [60]当地时间2024年2月20日上午,英国高等法院就是否引渡朱利安·阿桑奇至美国举行听证会,听证会将持续两天。据报道,阿桑奇未出庭,也未进行视频连线。阿桑奇的律师告诉法官,阿桑奇当天因身体不适无法参加听证会。 [61]2月21日,英国高等法院针对“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拒绝被引渡到美国上诉案件的听证会结束,法官当天没有做出裁决,表示将择日宣布。在两天的法庭审理期间,阿桑奇的律师团队申请审查时任英国内政大臣帕特尔2022年所作批准向美国引渡阿桑奇的决定,并对2021年高等法院的裁决提出质疑。他们强调,美国当局因为阿桑奇揭露美国政府的暴行而寻求惩罚他,如被送往美国,阿桑奇可能会遭受司法不公。代表美国政府的律师则主张,阿桑奇泄露的文件损害了美国的安全和情报部门。阿桑奇连续两天没有出席庭审。他的妻子斯特拉说,阿桑奇本想参加庭审,但“身体状况不佳”。阿桑奇的律师团队表示,如果高等法院不允许上诉继续进行,他们将申请欧洲人权法院介入。 [62]个人生活播报编辑隐秘生活染了头发,使用化名,不用信用卡,不睡床。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餐馆中,阿桑奇说话声音很小,双眼警惕地注视着周围。阿桑奇表示,自己已经被特工盯上,出于自我保护目的,自己和一些支持者使用加密手机,不断更换手机号,住宾馆时用化名,头发也染了。在外住宿时,不是睡沙发就是睡地板,而且用现金结账,不用信用卡。“每当想到余生可能会在监狱里度过的时候,情绪就会低沉,我就会拿着一本书静静阅读。现在的生活面临着不小的压力。”阿桑奇说他靠向朋友借钱度日。如果阿桑奇接受法庭的审判,可能他的余生就会在监狱里度过。涉嫌泄露机密文件给“维基解密”的美国士兵布拉德利·曼宁被判了35年监禁。阿桑奇说,“虽然生活过得很艰辛,但自从踏上这条道路,我决心走下去,从来不后悔,也从来不妥协,这令我陷入一种特殊的局势中”,未来几周对他来说“最危险”。在瑞典惹上绯闻,在德国丢了电脑,在英国提心吊胆,连祖国澳大利亚都暗示不会保护他。美国国防部和司法部官员说,他们正援引《1917年间谍法》评判阿桑奇的行为,要求阿桑奇“归还”拥有的一切政府文件并承诺今后不公开、搜集新文件。无奈之下,阿桑奇选择“走为上策”。然而,找到合适的避难国并不容易。公开秘密文件后,他来到瑞典并申请居留许可,希望借那里对新闻自由的宽容保护自己。阿桑奇在瑞典先是感受到热烈气氛,但好景不长。“他们称我为新闻业的詹姆斯·邦德,”阿桑奇回忆道,“我有了大量‘粉丝’,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给我带来麻烦。”因与两名瑞典女性的关系,阿桑奇受到强奸和性骚扰指控。阿桑奇自称双方是自愿行为,认为指控是“诋毁行动”的一部分。就指控内容,检察部门仍在调查中。然而,阿桑奇在瑞典为自己和维基解密网找到避难所的设想无疑化为泡影。他9月底离开瑞典前往德国首都柏林。他乘坐的航班上没几个人,但他遗失装有3台保密电脑的行李。行李迄今没出现,阿桑奇怀疑行李可能中途遭人截走。前往冰岛躲避的计划也落空。阿桑奇如今住在英国,因为他所持的澳大利亚护照让他可以在英国待半年。入境时,阿桑奇还担心会在机场被捕。阿桑奇认为,冰岛和英国等国容易受美国影响。在他的祖国澳大利亚,几名政府官员暗示他,如果美国提出指控,澳大利亚政府愿意合作。阿桑奇说,澳大利亚一名高级官员告诉他:“你在规则之外行事,所以就得在规则外对付你。”行事古怪不少同事说他变得独断专行、古怪和反复无常。外来麻烦让阿桑奇心烦,而来自团队内部的争议更让他头疼。阿桑奇在瑞典受指控一事曝光后,维基解密网内部压力临近爆炸点。一些与他密切合作的人选择“公开背叛”。《纽约时报》记者在冰岛、瑞典、英国、美国和德国采访数十名与阿桑奇共事的人或支持他的人,得到的印象是,这名网站首要革新者有人格魅力,但随着名气上升,行为开始变得独断专行、古怪和反复无常。一些维基解密网支持者对阿桑奇独自决定不经删节公开一些阿富汗战争文件感到极其不安。已公开文件中,一些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阿富汗部队提供情报的阿富汗人的名字并没有被隐去。阿桑奇认为,未经删节公开相关信息是自己深思熟虑、判断利弊后作出的决定。他的处事方式也在内部引起一些争议。一些网站支持者接受采访时称,阿桑奇容不下不同意见,如果与他发生冲突,结果就是“卷铺盖走人”。冰岛志愿者麦卡锡因看不惯阿桑奇的行为,疏远维基解密网。他说,大约有10多个“幻想破灭的志愿者”离队,有更多人可能会跟着离开。麦卡锡说,维基解密网发言人夏末被阿桑奇以“坏行为”为由停职。针对批评,阿桑奇称除维基解密网发言人外,迄今没有核心志愿者离开。 [36]2021年11月,英国监狱中的朱利安·阿桑奇已获得皇家检察署的许可,可以与他的未婚妻斯特拉·莫里斯结婚。 [40]当地时间2022年3月23日,朱利安·阿桑奇将在伦敦东南部贝尔马什监狱同伴侣斯特拉·莫里斯举行婚礼。 [45]健康状况“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阿桑奇 [56]2022年10月10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阿桑奇在狱中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阿桑奇的妻子对阿桑奇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55]阿桑奇的妻子表示,阿桑奇从7日开始感到不舒服,8日,阿桑奇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他现在一天24小时都被关在牢房里。 [56]个人作品播报编辑2010年12月 《阿桑奇自述文章》阿桑奇:维基解密需要保护,而不是威胁与攻击。1958年,年轻的鲁珀特·默多克,阿德莱德《新闻报》的所有者和编辑,写道:“秘密与真相之间的比赛,那似乎难免真相总是获胜。”他的观察也许反映了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的报道,澳大利亚部队正在加利波利海岸被不称职的英国指挥官毫无必要地牺牲掉。英国试图让他闭嘴,但基思·默多克不会保持沉默,他的努力导致了灾难性的加利波利战役结束。近一个世纪之后,维基解密也无所畏惧地发布需要予以公开的事实。我在昆士兰一个乡村小镇长大,那里的人们总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他们思想。他们不信任大政府,因为没有严格监管,这样的政府就会腐败。在Fitzgerald调查事件(1987-1989年,昆士兰针对高级警员腐败的司法调查)之前,昆士兰州政府的腐败黑暗时期证明了如果政客剥夺媒体报导真相的自由会出现什么状况。这些事情一直伴随着我。维基解密就是围绕这些核心价值观创建的。这个想法是在澳大利亚构思出来的,就是使用互联网技术以新的方式报道真相。维基解密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类型:科学新闻。我们与其他媒体一起带给人们新闻,但还证明这是真的。科学新闻让你阅读新闻报导,然后上网查看该新闻所基于的原始文档。这样你可以自己判断:这新闻是真的吗?记者报道得是否准确?民主社会需要一个强大的媒体,维基解密正是这个媒体的一部分。媒体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维基解密揭露了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真相以及关于公司腐败的爆炸性新闻。人们说我是反战人士:从记录来看,我不是。有时,国家需要去打仗,并且有正义的战争。但如果政府在这些战争中欺骗人民,然后再让他们为这些谎言贡献税收甚至牺牲生命,没有什么比这更加不仁不义的了。如果战争是有正当理由的,那么就应该将真相告诉人民,让人民决定是否去支持。如果你读过了有关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任何日志,美国大使馆的任何电文或维基解密报道的事情的相关新闻,那么,思考一下让所有媒体能够自由报道这些事情有多重要。维基解密并不是发布美国大使馆电文的唯一媒体。其他媒体,包括英国的《卫报》,《纽约时报》,西班牙《国家报》和德国的《镜报》也发表了相同的电文节录。然而,作为其他这些媒体的联络人,维基解密遭受了美国政府及其追随者最恶毒的攻击和指责。我被控告叛国,尽管我是澳大利亚人,而不是美国公民。在美国,已经有很多人严正呼吁,用美国特种部队把我“揪出来”。佩林说,应该像“追捕本拉登一样”追捕我,一名共和党议员坐在美国参议院前,试图宣称我为“跨国威胁”并得到相应的处理。加拿大总理办公室顾问在国家电视台呼吁暗杀我。一名美国博客作者鼓吹,为了抓到我,要绑架并故意伤害我在澳大利亚的20岁的儿子。而澳大利亚人也应自惭形秽地注意到朱丽亚·吉拉德及其政府对这些观点的无耻迎合。对是否取消我的澳大利亚护照,或者监视或骚扰维基解密的支持者,澳大利亚政府的权力似乎任由美国摆布。澳大利亚总检察长正在尽一切所能为美国一项明显意图诬陷澳大利亚公民并将他们引渡到美国的调查提供帮助。总理吉拉德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其他媒体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这是因为《卫报》、《纽约时报》和《镜报》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而维基解密却刚成立不久,势单力薄。我们是弱者。吉拉德政府正在试图射杀信使,因为它不希望真相泄露,包括它自己的外交和政治交易的相关信息。澳大利亚政府对针对我和其他维基解密员工的公开暴力威胁有没有任何反应?人们或许认为,澳大利亚总理将保护她的公民免遭这种威胁,但只是毫无根据地声称我违法。总理,特别是总检察长本应跳出争论,有尊严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请放心,这两位只想保全自己,他们不会那样做的。每当维基解密发布美国政府机构实施虐待的真相时,澳大利亚政界人士与国务院就异口同声地信口雌黄:“你会危及生命,危害国家安全和军队!”然后,他们说又说维基解密发布的东西中没什么重要的。不可能两者都是真的。到底哪个是真的呢?两者都不是。维基解密具有4年的出版历史。在此期间,我们改变了整个政府,但众所周知,还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但是,美国在澳大利亚政府的纵容下,仅过去几个月就杀害了几千人。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给美国国会的信中承认阿富汗战争日志的披露并没有危害任何绝密的情报源或方法。五角大楼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维基解密的报告导致任何人在阿富汗受到伤害。北约在喀布尔对CNN称找不到一个需要保护的人。澳大利亚国防部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没有澳大利亚军队或情报源因我们发布的任何东西受到伤害。但我们的出版物决非不重要。美国的外交电报揭示了一些惊人的事实:美国曾要求其外交官违反国际条约窃取联合国官员和人权团体的个人信息,包括DNA,指纹,虹膜扫描,信用卡号,上网密码和个人身份证照片。想必澳大利亚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也是其中的目标。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曾要求美国攻击伊朗。约旦和巴林官员希望采取一切可用的方式停止伊朗的核计划。英国在伊拉克的调查工作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利益”。瑞典是北约组织的秘密成员。美国的情报共享将议会排除在外。美国正准备采取强硬态度让其他国家接收关塔那摩湾监狱释放的囚犯。只有斯洛文尼亚同意接收一名囚犯,奥巴马才同意会见斯洛文尼亚总统。我们的太平洋邻国基里巴斯因接收囚犯而获得几百万美元。在它对五角大楼文件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中,美国最高法院表示,“只有自由、不受约束的媒体才能有效地揭露政府的欺骗。”围绕维基解密的旋涡风暴增强了捍卫所有媒体揭露真相的权利的必要性。纪录片本人在纪录片《第四公民》中饰演自己 [37],该纪录片获得了第八十七届奥斯卡奖最佳纪录片奖。2015年9月《维基解密文件:美帝国眼中的世界》书中包括通过资源获得的极为重要的秘密文件。阿桑奇接受采访时称:“我们想要明白,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并且其他国家之间是如何互相工作的。”书中包括对维基解密获得的外交紧急报告档案的全面分析,还揭露了美国在中东等问题上的政策。该书简介:“该书筹备过程中对涉及叙利亚的,并与类似有关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的文件结合阅读的美国外交电报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美国对叙利亚正在进行的战争的战略性介入。” [38]人物评价播报编辑新英雄还是威胁者阿桑奇的举动得到了一些人的钦佩,他甚至被打上“新英雄”的标记。但对他的批评之声也一直没有断过。至今为止,“维基解密”卷入了大约100场泄密官司,有人指责阿桑奇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说,美国官方非常认真地对待机密信息的处理,而把这类材料发送给无权获取机密情报的人是违反美国安全的。从这一角度说,阿桑奇无疑又是一个威胁者。阿桑奇未来的命运和评价,只能交给时间来安排。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WikiLeaks | Founding, History, Chelsea Manning, & Controversies | Britannica

WikiLeaks | Founding, History, Chelsea Manning, & Controversies | Britannica

Search Britannica

Click here to search

Search Britannica

Click here to search

Login

Subscribe

Subscribe

Home

Games & Quizzes

History & Society

Science & Tech

Biographies

Animals & Nature

Geography & Travel

Arts & Culture

Money

Videos

On This Day

One Good Fact

Dictionary

New Articles

History & Society

Lifestyles & Social Issues

Philosophy & Religion

Politics, Law & Government

World History

Science & Tech

Health & Medicine

Science

Technology

Biographies

Browse Biographies

Animals & Nature

Birds, Reptiles & Other Vertebrates

Bugs, Mollusks & Other Invertebrates

Environment

Fossils & Geologic Time

Mammals

Plants

Geography & Travel

Geography & Travel

Arts & Culture

Entertainment & Pop Culture

Literature

Sports & Recreation

Visual Arts

Companions

Demystified

Image Galleries

Infographics

Lists

Podcasts

Spotlights

Summaries

The Forum

Top Questions

#WTFact

100 Women

Britannica Kids

Saving Earth

Space Next 50

Student Center

Home

Games & Quizzes

History & Society

Science & Tech

Biographies

Animals & Nature

Geography & Travel

Arts & Culture

Money

Videos

WikiLeaks

Table of Contents

WikiLeaks

Table of Contents

Introduction & Top QuestionsFrom the founding of WikiLeaks to ClimategateWikiLeaks and Chelsea ManningEdward Snowden and the Sony Pictures hackWikiLeaks and its links to Russian intelligence

References & Edit History

Quick Facts & Related Topics

Images

Related Questions

What was the first publication on WikiLeaks?

Who controls the Internet?

Is the Internet “making us stupid”?

Is cancel culture (or “callout culture”) good for society?

Read Next

Who Invented the Internet?

Timeline of the 2000s

Inventions that Helped Shape How We Interact with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ep Web and the Dark Web?

How Does Wi-Fi Work?

Discover

Why Is Women’s History Month Celebrated in March?

How Fast Is the World’s Fastest Human?

9 of the World’s Deadliest Snakes

Have Any U.S. Presidents Decided Not to Run For a Second Term?

7 of the World’s Deadliest Shipwrecks

7 of History's Most Notorious Serial Killers 

The 10 Greatest Basketball Players of All Time

Home

Technology

The Web & Communication

Science & Tech

WikiLeaks

media organization and Web site

Actions

Cite

verifiedCite

While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follow citation style rules, there may be some discrepancies.

Please refer to the appropriate style manual or other source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elect Citation Style

MLA

APA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opy Citation

Share

Share

Share to social media

Facebook

Twitter

URL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WikiLeaks

Give Feedback

External Websites

Feedback

Corrections? Updates? Omissions? Let us know if you hav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is article (requires login).

Feedback Type

Select a type (Required)

Factual Correction

Spelling/Grammar Correction

Link Correctio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ther

Your Feedback

Submit Feedback

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

Our editors will review what you’ve submitted and determine whether to revise the article.

External Websites

Official Site of WikiLeaks

Ohio State University - Origins - WikiLeaks, 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Ohio State University - Origins - WikiLeaks, 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Print

print

Print

Please select which sections you would like to print:

Table Of Contents

Cite

verifiedCite

While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follow citation style rules, there may be some discrepancies.

Please refer to the appropriate style manual or other source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elect Citation Style

MLA

APA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opy Citation

Share

Share

Share to social media

Facebook

Twitter

URL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WikiLeaks

Feedback

External Websites

Feedback

Corrections? Updates? Omissions? Let us know if you hav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is article (requires login).

Feedback Type

Select a type (Required)

Factual Correction

Spelling/Grammar Correction

Link Correctio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ther

Your Feedback

Submit Feedback

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

Our editors will review what you’ve submitted and determine whether to revise the article.

External Websites

Official Site of WikiLeaks

Ohio State University - Origins - WikiLeaks, 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Ohio State University - Origins - WikiLeaks, 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Written by

Michael Ray

Michael Ray oversees coverage of European history and military affairs for Britannica. He earned a B.A. in history from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 1995. He was a teacher in the Chicago suburbs and Seoul,...

Michael Ray

Fact-checked by

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s editors oversee subject areas in which they have extensive knowledge, whether from years of experience gained by working on that content or via study for an advanced degree. They write new content and verify and edit content received from contributors.

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ast Updated:

Mar 5, 2024

Article History

Table of Contents

Julian Assange

See all media

Category:

Science & Tech

Date:

2006 - present

(Show more)

Areas Of Involvement:

whistleblower

wiki

(Show more)

Related People:

Julian Assange

Chelsea Manning

(Show more)

See all related content →

Recent News

Mar. 4, 2024, 4:39 AM ET (Deutsche Welle)

Germany's Scholz speaks out against Assange extradition

Feb. 26, 2024, 12:31 PM ET (ABC News (U.S.))

WikiLeaks’ Assange faces wait to find out whether he can challenge extradition to the US

Feb. 26, 2024, 4:02 AM ET (ABC News (U.S.))

WikiLeaks founder Assange faces his last legal roll of the dice in Britain to avoid US extradition

Feb. 21, 2024, 7:37 PM ET (AP)

WikiLeaks’ Assange faces wait to find out whether he can challenge extradition to the US

Feb. 20, 2024, 3:59 PM ET (AP)

WikiLeaks founder Assange faces his last legal roll of the dice in Britain to avoid US extradition

Show More

Show Less

Top Questions

What is WikiLeaks?WikiLeaks is a media organization and website that functions as a clearinghouse for classified or otherwise privileged information.Who founded WikiLeaks?WikiLeaks was founded by Australian computer programmer and activist Julian Assange in 2006. Assange was inspired to create WikiLeaks by Daniel Ellsberg’s 1971 release of the Pentagon Papers.What was the first publication on WikiLeaks?The first document posted to the WikiLeaks website, in December 2006, was a message from a Somali rebel leader encouraging the use of hired gunmen to assassinate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document’s authenticity was never verified, but the story of WikiLeaks an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ethics of its methods soon overshadowed it.WikiLeaks, media organization and website that functioned as a clearinghouse for classified or otherwise privileged information. WikiLeaks was founded in 2006 by Australian computer programmer and activist Julian Assange. From the founding of WikiLeaks to Climategate Assange, a noted computer hacker, pleaded guilty to a host of cybercrime charges in 1991, but, because of his youth, he received only minimal punishment. He was inspired to create WikiLeaks by Daniel Ellsberg’s 1971 release of the Pentagon Papers. Observing that two years had elapsed between Ellsberg’s obtaining the Pentagon Papers and their publication in The New York Times, Assange sought to streamline the whistleblowing process. In 2006 he created the basic design for the site on a computer in Australia, but wikileaks.org soon moved to servers in Sweden (later adding redundant systems in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of that country’s robust press-protection laws. Although WikiLeaks relied on volunteer labour for much of its daily operation, it dev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wiki” formula in that its content was not editable by end users. WikiLeaks received its first batch of sensitive documents not from a whistleblower but from The Onion Router (Tor), an encryption network designed to allow users to transmit data anonymously. A WikiLeaks volunteer mined the data emerging from Tor, eventually collecting more than a million documents and providing the site with its first scoop—a message from a Somali rebel leader encouraging the use of hired gunmen to assassinate government officials. It was posted to the site in December 2006. The document’s authenticity was never verified, but the story of WikiLeaks an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ethics of its methods soon overshadowed it. In November 2007 the site posted th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the U.S. military’s detention facility at Guantánamo Bay, Cuba. The following year the wikileaks.org site was briefly shut down as a result of legal 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mirrors of the site, registered in Belgium (wikileaks.be), Germany (wikileaks.de), and the Christmas Islands (wikileaks.cx), were unaffected. It was not the site’s only legal challenge. After WikiLeaks published internal material from the Scientology movement in 2008, that group threatened suit on the ground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WikiLeaks responded by releasing thousands of Scientology documents. In 2009 the site made news when it released a cache of internal e-mails from East Anglia University’s Climatic Research Unit. Global warming skeptics seized on “Climategate” as proof of a conspiracy to silence debate on the subject or conceal data. A subsequent series of investigations found shortcomings in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but cleared the scientists of intentional wrongdoing.

Get a Britannica Premium subscription and gain access to exclusive content.

Subscribe Now

WikiLeaks and Chelsea Manning In 2010 WikiLeaks posted a flurry of documents—almost half a million in total—relating to the U.S. war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 While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was already in the public doma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 Pres. Barack Obama criticized the leaks as a threat to U.S. national security. The site also made public an edited video, filmed in 2007 from the gun camera of a U.S. attack helicopter, that depicted the killing of a dozen people, including two Reuters employees. In November 2010 WikiLeaks released selections from a trove of some 250,000 classified diplomatic cables between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and its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 around the world. Those documents dated mostly from 2007 to 2010 but included some dating back as far as 1966. Among the wide-ranging topics covered in those secret documents were behind-the-scenes U.S. efforts to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isolate Iran, primarily in response to fears of Iran’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Chelsea ManningChelsea Manning, undated photo provided by the U.S. Army.(more)In the wake of those leaks, lawma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shed for the prosecution of Assange and any journalists or government insiders who had collaborated with WikiLeaks. The first formal charges were filed in May 2010, when Chelsea Manning, a low-level U.S. Army intelligence analyst, was arrest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2007 helicopter video. Investigators later accused Manning of the diplomatic cable leak as well. After a lengthy pretrial detention, Manning pleaded guilty to 10 charges. Military prosecutors pursued additional charges, and in July 2013 Manning was found guilty of numerous counts of espionage and theft. Although Manning was acquitted of aiding the enemy, the most serious of the charges, in August 2013 Manning was sentenced to 35 years in prison. In December 2010 wikileaks.org faced a flurry of setbacks. It was forced off-line once again when the site’s domain name provider terminated its account in the wake of a series of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as with previous service interruptions, WikiLeaks remained available on mirror sites or by directly linking to its IP address. Days later Assange was arrested by British police on an outstanding Swedish warrant for alleged sex crimes. That same week the organization’s fundraising efforts took an enormous hit when PayPal, Visa, and Mastercard suspended online payment processing for donations to WikiLeaks, a move that Assange characterized as a “financial blockade.” WikiLeaks began publishing another round of secret files from the Guantánamo Bay facility in April 2011. The documents containe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jority of prisoners detained at Guantánamo from 2002 to 2008, including photographs, health records, and assessments of the potential threat posed by each prisoner. The files also indicated that dozens of detainees had passed through radicalized British mosques prior to their departure for Afghanistan and, ultimately, their capture by U.S. forces. In August 2011 the German newspapers Der Freitag and Der Spiegel uncovered a massive cache of unedited WikiLeaks documents in a password-protected file that was circulating on the Internet. The password was easily discovered, and the raw documents—the entirety of the U.S. diplomatic cable collection—could be viewed online. WikiLeaks responded to this revelation by posting more than 130,000 unedited cables onto its website. This was a radical departure from the organization’s previous methods, which involved redacting the names of sources or informants in the interest of preserving the safety of those individuals. Edward Snowden and the Sony Pictures hack Stating that the “blockade” enacted by financial companies in December 2010 had crippled WikiLeaks operations, in October 2011 Assange announced that the organization would stop publishing and focus its efforts on fundraising. During this time Assange remained under house arrest pending the resolution of his extradition hearing, and he began recording The World Tomorrow (later called The Julian Assange Show), an interview program that debuted on the state-run Russian satellite network RT in April 2012. With his extradition appeal having been denied and the Swedish arrest warrant pending, in June 2012 Assange applied for asylum in Ecuador and sought refuge in that country’s embassy in London. While Assange remained within the embassy, WikiLeaks resumed the publication of documents to its website. Among these were a massive collection of confidential e-mails from Syria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n overview of U.S. military detention policies. When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whistleblower Edward Snowden fled to Hong Kong, WikiLeaks staffers facilitated his travel to Moscow. They remained with Snowden during his monthlong stay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it zone of a Moscow airport and assisted with his application for asylum in Russia. In July 2013 Assange launched the WikiLeaks Party and announced his candidacy for a seat in the Australian Senate. Promoting a platform of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nd justice,” the party fielded a total of seven candidates in Senate races in the Australian states of Victoria, New South Wales, and Western Australia. An interparty feud reduced the number of candidates to six prior to the September 7, 2013, general election, and, in that event, the WikiLeaks Party won less than 1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vote. Although it failed to capture a single seat in the Senate, Assange, then in his second year of confinement within the Ecuadoran embassy, stated that the party would continue. In 2015 the party was deregistered by the Australian Electoral Commission. In November 2014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was the target of a massive data breach, and a group calling itself the Guardians of Peace soon began releasing sensitive company information in small batches. The hack was eventually attributed to North Korea. The following April, WikiLeaks published more than 200,000 of the stolen documents in a searchable database, a move that was immediately criticized by Sony. WikiLeaks and its links to Russian intelligence In March 2016 WikiLeaks unveiled a searchable archive of some 30,000 e-mail messages and attachments retrieved from a private server maintained by Hillary Clinton during her tenure as U.S. secretary of state (2009–13). The collection was made public by the State Department through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In July 2016, just days before the Democratic Party officially nominated Clinton as its candidate in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race, WikiLeaks published more than 60,000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DNC) e-mail messages and documents.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revealed that top DNC officials had a marked preference for Clinton over her rival for the Democratic nomination, Bernie Sanders, and DNC chair Debbie Wasserman Shultz resigned as a result. A probe by U.S. intelligence services and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later concluded that individuals with ties to the Russian government had hacked the DNC in an attempt to gain information that would bolster support for Republican Party presidential candidate Donald Trump. WikiLeaks had originally followed a policy of redacting personal or sensitive information from documents prior to release, but the DNC hack database contained credit car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Social Security and passport numbers. Assange publicly declared his opposition to Clinton, but he denied any connection with Russia, although he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on RT in the months prior to the November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n October 7, 2016, a damaging video recording surfaced in which Trump boasted that his celebrity allowed him to grope women with impunity. Less than an hour later, WikiLeaks published a trove of e-mail messages from the personal account of Clinton campaign chair John Podesta. Investigators determined that access to Podesta’s Gmail account had been obtained via a spear-phishing attack carried out by Russian hackers. At that point, even people who had supported WikiLeaks began to criticize the organization for its lack of curation of leaked materials, its evolution into a de facto anti-Clinton research operation, and its role in an apparent cyberwar campaign orchestrated by Russian Pres. Vladimir Putin. After Trump’s victory, the U.S.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published a declassified summary of its findings, and it identified individuals within the GRU, Russia’s 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that it believed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hacking attacks on Podesta and the DNC. Assange continued to deny that WikiLeaks had received any material directly from the Russian government. Michael Ray